村口大樹下,李老漢吧嗒著旱煙袋直念叨。“第二輪承包馬上到期,地該咋整?
”這話成了最近村里的熱鍋螞蟻。
誰都知道,地是農民的根,這話擱哪兒都不假。
國家這回政策明明白白:延包30年,從合同到期日算起。
原先確權頒證的地接著用,“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成了主基調。
可愁壞了剛嫁進來的張嬸——家里五口人就三畝地,往后日子咋打算?“三權分置”跟著火起來,好多人卻鬧不明白。村支書掰著手指頭數:集體握著所有權,農民揣著承包權,經營權能流轉賺錢。
柳州有個北岸村,靠這招把“智慧農業”基地的經營權賣了好價錢,村民年底多拿兩成分紅。政策說允許“小調整”,可門檻比門框還高。自然災害沖毀了地,或者村里沒地的人實在太多,才能動一動。
但得全村三分之二以上人同意,還要鄉里縣里層層批,想隨便調?
沒門兒!
有人拍手叫好:地穩當了,敢往地里砸錢建大棚了。有人皺起眉頭:新出生的娃沒地分,老輩人走了地還占著,這公平不?村東頭的王大哥算過賬:自己外出打工,把地流轉給合作社,一年租金比自己種多掙三千塊。
“定心丸”吃下了,挑戰也跟著來了。規模化種地需要新技術,五十歲的李叔盯著手機犯難:這智能灌溉咋操作?
政策給了三十年,可年輕人愿不愿意回來種地?地要是沒人種,再好的政策也白搭。
我個人覺得,延包不是一延了之。得讓農民知道,承包權穩穩在手里,經營權能盤活變現。
更得想想辦法,讓土地既能留住老把式,也能吸引新面孔。
老輩人常說“地不虧人”,現在政策也不虧農民。三十年租期長遠,可路子得自己走出來。至于那些沒解決的難事兒——比如新人口的地咋補,流轉的錢咋透明——或許正是下一步要破的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