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15號圣彌厄爾教堂,俗稱天主教堂,建于1934年,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教堂以及教堂廣場每日都會吸引著無數市民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打卡拍照。
在教堂廣場的西北角坐落著一座歐式建筑,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歷史,這里就是建成于1902年的圣心修道院舊址。該建筑立面兩個對稱的洋蔥型塔樓,使得這棟建筑別具特色。
圣心修道院、天主教堂,還有廣場東南邊的圣言會會館,是截然不同風格的建筑,但這三個建筑布局在這個廣場,就使得這里有了許多誘人的韻致,也成為了當下青年人拍攝婚紗照的一個重要選景地。
圣心修道院位于浙江路與肥城路交界處,地址是浙江路28號,這是青島第一座修道院,標志著天主教正式傳入青島。
天主教圣方濟教會1886年開始到中國傳教,1901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不萊梅大街(今肥城路)購地46.2畝,開始修建圣神院。
圣心修道院,又譯圣神修女院、圣神院,亦有稱愛道院、圣靈女修道院等,正確名稱應為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青島圣神修院,隸屬于上海會省,該修會屬于國際修會,在法國創立,總會設于羅馬。該院的任務是協助傳教并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如學校、診療所、孤兒院等。
1901年,建設中的圣心修道院。
1902年,新建成的圣心修道院。
圣心修道院由德國建筑工程師貝爾納茨設計,1902年建成。一期建筑為二層,東南角為青島早期建筑中常見的階形山花裝飾墻,左右是對稱的巴洛克風格塔樓,使得這個轉角的立面變得豐富多彩。
改造前,沒有塔樓與山墻的修道院。
1931年,圣心修道院二層建筑的屋頂拆除,由建筑師畢婁哈負責設計建造,將其增建為三層,原有的巴洛克式風格塔樓也在同期被拆除。現在見到的塔樓是2008年開始改造以后重新加上去的。
2008年重修后的塔樓與山墻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自上海派遣修女赴青島,1902年1月18日,第一批瑪利亞方濟各會修女(7名修女)來到青島。
1905年的圣心修道院,圖片中那個帶兩個塔樓的建筑,遠處一片海景。
1902年,一位駐青島的修女這樣介紹她們的住所:“我們看到是很漂亮的一座歐式樓房。所有的設施十分完美:修道院、大小廳堂、餐廳、廚房,還有二層樓那條開有20扇窗戶的走廊,既寬敞又明亮。這里毫無缺少空間和光線的感覺。優質的壁爐將溫暖送向每個角落。……樓上是我們的住房,而城市在我們的腳下。從這里,可以望到一幅秀麗的海景……”。
1913年,圣心修道院及附屬教堂。(小教堂已消失)
現在這條小路,附屬教堂已拆除,往日的寧靜也已消失了。
修道院具有很多功能,它是天主教圣方濟教會一處教堂,是修女院,也是一處歐洲人寄宿學院。教學受德國總督府監督,由修女任教。初期只招收德國女孩,總督府給予補助。1914年以后完全由天主教會出資,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英美等國。自1922年開始招收中國富家女學生。課程設宗教、德語、法語、英語、漢語言文學、算術、地理、歷史、自然科學、制圖、繪畫、家政、女子手工藝、音樂、雕塑、簿記等。用德語授課,注重宗教知識和語言教育以及上層社會女子應有知識技能的培養。
1910年,德占時期的學生與教師
抗戰勝利以后,學校雖然繼續開辦,但學生已經很少,多為美國海軍軍官的女子。1950年該學校停辦。1949年青島解放后,該建筑長期為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使用,那座小教堂也成為職工開會聯歡用的禮堂,后來拆除建了科研大樓。
圣心修道院主體建筑保存基本完好,2008年經過重新修繕,面貌煥然一新。維修后的塔樓和山墻,基本按照當年的式樣恢復。2022年,市南區政府對圣心修道院的整體進行了保護修復,2023年修復完成,這里已成為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圣心修道院舊址,這座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的老建筑,與圣言會會館一左一右,在圣彌厄爾大教堂的兩側,像展開的翅膀,將廣場環抱,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