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禪,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和“樂不思蜀”,這些刻板印象其實并不準確,大家忽略的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41年),而“樂不思蜀”更可能是一種生存智慧,還有人認為劉禪就是個傀儡皇帝,這一點也完全不是事實,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為什么劉禪不是傀儡皇帝。
1、分工不同不代表放棄權利
劉禪和諸葛亮的關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董事會與CEO的關系,劉禪是董事長,而諸葛亮是CEO,劉禪作為董事長完全放權給CEO諸葛亮,并且說出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以是劉禪對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
其中的原因首先從感情上來說,在劉備托孤時,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曾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讓劉禪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父親一樣。
其次,從做事上來說,諸葛亮的才能有目共睹,將蜀國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試想一個CEO死心塌地的年年給公司賺很多錢,而他又沒有要一丁點股份,你作為董事長有必要瞎摻和CEO的決策嗎?答案顯而易見。
最后,雖然諸葛亮名義上統領軍政大權,但是成都的禁軍還是在趙云、吳懿等劉備舊部手中掌管,趙云是劉備的鐵桿保鏢,而吳懿是劉禪的舅舅,這些關系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
劉禪和諸葛亮只是分工不同,最終的決定權本質上還是在劉禪手中。
2、諸葛亮沒有篡位之心
諸葛亮在劉備死后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加上劉備說過“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不考慮劉備說這話是不是客套,就憑借諸葛亮后來的表現,取代劉禪絕對不是難事,但是諸葛亮確實沒有篡位之心。
首先,雖然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但諸葛亮從始至終都以人臣之禮對待劉禪,比如北伐這種大事,每次都要"輒表后主",《出師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隨著這種流程性審批多流于形式,但是在法理上卻體現出了對皇權的認可。
其次,諸葛亮在罷免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這件事上,完全是對事不對人,并非某些人臆測的權力斗爭,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奏章上寫得很清楚,李嚴只想著小家富足卻不顧國家安危,貪慕權力,顛倒是非,李嚴最后也認罪認罰,并且當李嚴聽聞諸葛亮病逝之后,覺得再也復出無望,激憤發病而死,他對諸葛亮并無恨意,反倒是還有些期待,可見李嚴還是很認可諸葛亮的人品的。
但即便是李嚴嚴重拖了諸葛亮后腿,讓諸葛亮怒不可遏,諸葛亮也是提的建議罷免,最后還是劉禪頒布的詔書,符合CEO提議,讓董事會批準的流程。
最后,諸葛亮死后沒有讓自己兒子繼位,反而推薦了蔣琬、費祎,這和魏國司馬懿一家形成了鮮明對比。劉禪在諸葛亮死后追謚其為“忠武侯”,并誅殺了誹謗其專權的李邈,也證明君主體系對其忠誠的認可。
3.劉禪并非昏庸無能
說劉禪昏庸無能這完全是無稽之談,諸葛亮逝世之后,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并將權力拆分為三份,大將軍蔣琬、尚書令費祎、侍中董允,形成了“軍事-行政-監察”的制衡體系,相比于曹魏的司馬氏專權,政治智慧要高了好幾個等級。
不過劉禪確實也沒什么“野心”,完全沒有了諸葛亮在世時“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展望,反倒默許了譙周《仇國論》中“養民恤眾,治兵積谷”的主張,最終他也是采用了譙周的投降建議,雖然國滅了,但是也讓百姓避免了生靈涂炭,還以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保全了性命,這也不能說是他無能的表現,反倒體現了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一直以來,劉禪背負著亡國罵名,被多少人當作反面教材,但是當我們深入思考后,會發現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往往采用的是上帝視角,會想用最優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在現實生活中,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拍著大腿,回想曾經做過的某件事要是那樣做就好了的情況,這才是真實的生活,要說劉禪有沒有判斷失誤的時候,那確實是有,畢竟人無完人,但是作為一個能在位41年,亡國后仍能善終的“皇帝”,他絕不是個傀儡。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