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和跨文化創作的主要挑戰在于專業性和多元文化的整合,需要頂尖學者的指導合作,并具備開放的心態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紀錄片的愛好者依然會繼續觀看紀錄片,不論通過何種設備,關鍵是創作者如何在當今時代利用觀眾喜歡的方式進行創作。"
"個人的認知和喜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過去,要勇于更新自己,終身學習和與年輕人交流是適應變化的關鍵。"
"在紀錄片創作中,宏大背景只是背景,最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導演需要平衡兩者,既展示歷史事件的背景,也注重人物和團隊的細節表達。"
在敦煌壁畫流轉千年的色彩里,在故宮琉璃瓦折射的光影中,在盧浮宮跨越東西方的藝術對話間,周兵導演用鏡頭搭建起一座座文化的橋梁。
作為三度獲得"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稱號的創作者,他帶領團隊與故宮、盧浮宮、敦煌研究院等世界頂級文化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用影像詮釋文明的對話。
從《故宮》《敦煌》到《千年國醫》,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浪潮,周兵導演始終站在紀錄片創新的前沿,在真實與藝術、歷史與當下、本土與國際之間尋找平衡點。面對短視頻時代的沖擊與跨文化創作的挑戰,這位兼具學者底蘊與導演視角的創作者坦言:
"紀錄片的核心永遠是真實,但表達方式需要與時俱進的勇氣。"
以下內容節選自京商思享會對周兵導演的音頻采訪。
您曾與故宮、盧浮宮、敦煌研究院等國際頂尖文化機構合作,在跨文化合作中遇到過哪些挑戰?又是如何應對和融合不同文化視角的?
周兵導演:跨界和跨文化創作的主要挑戰在于專業性和多元文化的整合。以傳媒為例,單一的學術背景可能不足以支撐跨領域的創作,因此需要跨領域的頂尖學者進行指導合作。同時,跨文化創作還需要將不同領域的文化和學術信息重新組合,創造出全新的故事和表達方式。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創作者必須具備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愿望。此外,多元文化的平衡與表達也構成了一個重要挑戰,雖然最終的作品可能看似簡單,但背后往往需要大量的學習、調研和思考。
您的作品記錄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在當下這個短視頻時代呢,您如何理解紀錄片?在今天社會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周兵導演:短視頻的流行源于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手機的普及,它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重要工具。然而,短視頻的碎片化和娛樂化并不與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產生本質沖突。紀錄片的愛好者仍然會繼續觀看紀錄片,不論通過何種設備。因此,紀錄片創作者更應關注如何在當今時代利用觀眾喜歡的方式進行創作,而不是過多關注短視頻對紀錄片的沖擊。重點是找到適應時代的創作方法,而非陷入兩者的對立比較。
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技術在變,觀眾的審美也在變。您是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并保持自己風格的?
周兵導演:不斷學習和保持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個人的認知和喜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過去,要勇于更新自己。終身學習、與年輕人交流以及了解不同年代在互聯網上的喜好和審美,都是適應變化、充實自己的關鍵。總之,要不斷學習,跟上世界的發展步伐,提升對變化的認知。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紀錄片創作行列,您對他們有怎樣的建議?是否愿意支持青年導演成長?
周兵導演:給出建議時,首先要問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項工作;其次,必須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而不是隨意跟隨感覺,要有專業的進步和發展計劃。做紀錄片是艱苦的,需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具備堅持的耐力、毅力和耐心。成為一名紀錄片導演或制片人,需要勇氣和決心,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紀錄片介于“真實”與“創作”之間,您如何在真實記錄與藝術表達中找到平衡點?有沒有遇到過兩難時刻?
周兵導演:真實是紀錄片創作的核心元素,是藝術表達的基礎。雖然藝術手法和技巧在創作中非常重要,但它們不能替代真實的表達。真實始終是紀錄片不可或缺的核心觀念。
您曾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影的顧問工作,這樣的大型國家事件如何在影像中做到宏大敘事與細節感人?
周兵導演:在紀錄片創作中,宏大背景只是背景,最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過多展示瑣碎的細節可能導致故事結構凌亂,而過于注重歷史背景則可能缺乏真實的細節和情感共鳴。導演需要平衡這兩者,既展示重要歷史事件的背景,也要注重人物和團隊的細節表達,以便更好地打動觀眾。
當下“文化自信”成為關鍵詞,您如何看待紀錄片在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
周兵導演:紀錄片因其真實性和對生活、歷史事件及未來展望的記錄,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它是記錄和傳播本國藝術、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國際傳播中尤為重要。對于中國來說,通過紀錄片表達歷史,并采用國際化的語言進行有效傳播,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軟實力的體現。
接下來,您有沒有什么新的創作計劃或夢想中的題材可以透露一下?
周兵導演:我正在制作一部關于敦煌1600年藝術發展的紀錄片,預計今年五月完成,并將在敦煌當地的研究院電影院放映。
與我之前的紀錄片《敦煌》不同,這部新片更側重于敦煌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是一部簡潔的概括性介紹,主要面向游客。相比之下,之前的《敦煌》則更加詳細地講述了敦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命運,這部主要講莫高窟的歷史,內容更為細致。
通話最后周兵老師表示,今年還有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即將推出的《千年國醫》紀錄片,紀錄片的播映工作目前正在努力推進中。
從央視 紀錄片永遠需要兩種品質:“對真實的敬畏,以及對創新的渴望。”這句話或許正是他三十年創作生涯的最佳注腳——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始終保持著如莫高窟壁畫般絢爛的想象力,讓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獨特的光芒。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紀錄片拍攝相關知識,周兵導演將在6月17日-6月29日在線上開設《紀錄片拉片課程》,一起來解讀15部世界上經典紀錄片,從不同的視角去學習優秀導演們的創意設計,故事技巧以及他們內在的精神力量。 周兵導演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 電視編導專業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藝術史博士 美國南加大 USC 訪問學者 曾任香港城市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 華東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等學府客座教授, 現任西北師范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生導師 工作經歷 ※ 曾在中央電視臺工作20年,歷任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編導 、《東方時空 · 紀事》欄目和《東方時空》特別節目組制片人;曾任中央新影集團特別節目部主任 , 中央新影集團周兵導演工作室藝術總監;創辦北京、香港東方之子影視機構 。創辦“愛上紀錄片”新媒體平臺 。 ※ 近20年來,帶領團隊分別與北京故宮 、臺北故宮 、法國盧浮宮 、敦煌研究院等 博物館 、英國查爾斯王儲基金會 、上海世博 會 、北京APEC國際會議合作制作紀錄片或宣傳片 。拍攝紀錄過的文化機構有荷蘭亞洲博物館 、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法國吉美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南京博物館 、中國第一和第二歷史檔案館 、美國國家檔案館 、美國亨廷頓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 、法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及韓國世界非物質文化古蹟及保護機構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印尼等歷史文化博物館 。 ※ 曾任第十五屆上海電視節 、2010年北京國際電影季 、2013年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 、 2018年中國廣州紀錄片節金紅棉評委 、2022年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影專家顧問 、2023年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評委。 導演代表作品介紹 ※電視紀錄片代表作: 《故宮》《臺北故宮》《見證香港故宮》《敦煌》《梅蘭芳》《下南洋》《外灘》《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千年菩提路》《千年國醫》《百年巨匠》等; ※ 紀錄電影代表作: 《外灘軼事 》《遇見南京》《香港時刻》《穿越絲路的花雨》《千年莫高》《舞者-共命鳥》等; ※舞臺劇代表作:《敦煌》; 作品播出 ※從2000年開始致力于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和聯合制作,作品分別在中國中央電視 臺和美國國家地理,美國歷史頻道,英國 SkyTV,NDR,德法 Arte 等眾多國際主流媒體播出; ※作品曾在Hotdocs 、German Premiere 、Australian premiere 、Oceanic premiere 、Baltic premiere 等電影節入圍,在South Korea參加首映; 曾獲獎項 ※ 獲得過白玉蘭,金熊貓,星光獎,金鷹獎,金紅棉,五個一等二十余個國家級獎項。聯合制片人電影劇情片《長江圖》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 曾三度獲得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 學術界評價 ※ 周兵創作理念一直在不斷的創新,突破了紀錄片原有的界限,拓寬了紀錄片的表 現方式和手法 。他在傳播中國經典傳統文化中,注重國際合作,同時進行紀錄片產業化的實踐 。他創作紀錄片的風格和模式被很多電視臺模仿學習,是新一代中國紀錄片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課程咨詢掃碼聯系課程小助手 運營統籌丨馬東西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