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能理解為啥孩子一寫作業就開始墨跡,一會兒要尿尿,一會兒要喝水,摳摳這,撓撓那了。
因為我最近也這樣。
每天早上把娃送到學校后,我先在小區里跑五公里,然后回家吃早飯,再泡一杯熱乎乎的養生茶。
九點四十五準時坐在桌子前,打開電腦,點開寫作后臺。
然后。。。開始。。。磨嘰。
一會兒上個廁所
一會兒喝水,喝完了再去續水
一會兒抽屜里翻騰點零食
一會兒打開手機刷刷視頻
每當我下定決心要敲鍵盤寫文章的時候,就會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不相干的事情。
轉眼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寫了不到三百字,文章大綱也是混亂的。
心里無比懊惱,腦子里有個聲音不斷在責怪自己:你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寫了?你一早上都在干什么!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星期,制定的寫文計劃只完成了一半,心情十分低落,挫敗無比。
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會如此磨嘰?我是因為想偷懶才故意磨嘰的嗎?
慢慢的,我從磨嘰里察覺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遇到了寫作瓶頸。
我以前寫的文章基本都是比較干巴的科普文,很簡單的提出問題,分析原因,給出解決辦法的三段式。
現在我開始嘗試其他類別的文章寫作形式,寫作技巧和方式大不同,因為不擅長,所以寫的很吃力。
從舒適區跳入挑戰區,讓我感到困難,但是我又強迫自己必須要跳出來,不能退縮。
在前進與退縮之間,我下意識地選擇了磨嘰。
我給自己制造了一個努力的假象:
我每天都準時打開電腦準備工作,我沒有偷懶哦,我只不過是一會兒想上廁所,一會兒想喝水而已,我只是有點磨嘰。
磨嘰只是煙霧彈,掩蓋了我不會寫的真相~
這一刻,我突然就理解了寫作業磨磨唧唧,頻繁喝水尿尿的孩子了。
寫作業的孩子們,遇到了困難。
01
孩子寫作業磨嘰的
2個真相
如果我們能夠摒棄“磨嘰就是態度問題”的錯誤觀點,就能看到磨嘰背后的諸多真相:
1、孩子真的有作業困難
受大腦發育水平制約,當孩子發現作業不會寫時,并不會像我們一樣調動高級腦區--前額皮質來逼迫自己費力思考。
孩子一旦卡住,就有可能卡住不動了,然后用喝水、尿尿、玩橡皮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幫助自己逃避困難。
這個困難可能每次都不一樣,這次是不會寫的拼音,下次是數學題目中不認識的字,再下次又是讀不順溜的英文短句。
每一個細微的困難,都會成為龐大的作業攔路虎。
2、孩子累積了太多負面的寫作業感受
有時候我們吼一頓,原本磨磨唧唧的孩子三下五除二就寫完了。
這種情況這肯定不是孩子不會做,而是另外的原因了:
◆作業量大且枯燥
比如讓一年級孩子一次做完50道算術題,一個字寫20遍,一篇課文讀5遍。
大量機械性重復讓孩子感到厭煩,自然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寫作業了。
◆父母布置太多課外作業
有的家長比較卷,給孩子額外布置了很多作業。
孩子發現越快寫完校內作業就會有越多的課外作業遞過來,與其這樣,還不如寫慢點。
磨嘰成了孩子對抗課外作業的策略。
◆孩子寫作業時經常被父母訓斥、責罵
作業變成了孩子的痛苦來源,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準時到來。
孩子沒有辦法,只能磨磨唧唧,能拖一會兒是一會兒。
◆作業經常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拿不到優
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寫不好作業,這種挫敗感會導致孩子不愿積極主動的寫作業。
我們離自己的童年太久遠了,以至于我們完全忘記了小時候的自己也會磨磨唧唧不想寫作業,也無法共情現在的孩子。
(不要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小時候寫作業從來都不磨嘰,因為我們不可能清楚地記住過去的每一天,且大腦還會美化過去)。
我們簡單粗暴的把磨嘰歸因為孩子寫作業態度不對,習慣不好。
一遍遍催促孩子,催得沒耐心了就開始吼,吼也不管用的時候就開始揍。
最終讓寫作業的孩子和陪寫作業的我們都疲憊不堪。
02
打破磨嘰循環的
4個方法
1、先讓孩子的大腦打一場勝仗
寫作業本質上是一個腦力活動,它一定會遵循大腦運轉的規律。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獎勵機制。
如果一件事讓它感到開心、自信、滿足,那么它就會分泌多巴胺,更加專注于這件事。
相反,如果一件事讓它感到困難、挫敗、沮喪,那么它就會逃避抵抗這件事。
我嘗試用這個機制來解決我的寫作磨嘰。
先寫我擅長的、不費力的咨詢回答,讓自己先做成功一件小事。
成功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神經鏈接活躍起來。
此刻的大腦就像打了勝仗的將軍,充滿了斗志,摩拳擦掌準備再戰一場。
靠著這個勝利的感覺,我順利進入了寫文章狀態,而不是用磨嘰來逃避。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孩子寫作業,我們得想辦法讓孩子的大腦打一場勝仗,比如:
◆先從孩子擅長的、喜歡的學科作業入手,而這一科作業,也要先從簡單的、孩子感興趣的題目入手。
讓孩子做得輕松,做得開心,做出成就感。
◆或者先從孩子的優勢學科作業入手,讓孩子做出得心應手的感覺。
用大腦喜歡的方式來啟動大腦,一定會被讓大腦討厭的方式啟動大腦有效果。
2、不要追求完美,先跑起來再說
大腦啟動起來只是第一步,初期激發出來的多巴胺并不能打敗后期遇到的困難。
我寫文的時候,總是不滿意自己寫的開頭,于是刪了再寫,寫了又刪。
不斷挑錯讓原本已經興奮起來的大腦又重新回到挫敗的狀態。
后來我告訴自己,不管寫得好不好,先寫完。
孩子寫作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在陪寫作業的時候,不間斷的給孩子糾錯,那這個作業現場注定會雞飛狗跳。
正確的做法是,先讓孩子持續寫,寫完。
至于寫錯、漏寫、寫不好等問題都留在檢查環節。
如果孩子遇到不會的題,就讓他跳過,繼續往下寫,寫完之后我們再集中解決不會的題。
先跑起來,不追求完美,是解決磨嘰、拖延非常有效的策略。
3、用細小的進步撬動巨大的學習動力
柏拉圖說過這么一句話:永遠不要讓正在進步的人感到氣餒,無論他們進步得有多慢。
抗拒寫作業、磨嘰拖延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認可。
如果我們能夠不帶情緒的,客觀地,從縱向觀察孩子,一定會發現孩子比昨天進步的地方。
哪怕這個進步很小很小,也要大張旗鼓地說出來:
哇,你今天的作業本子很平整,竟然一個折角都沒有呢。
嘖嘖嘖,你今天的這個數字8寫得是真飽滿,太好看了。
我欣賞你的解題思路,這是一個了不得的發現。
我喜歡你讀課文時候的語速和語調,非常優美。
用這些細枝末節的進步,去撬動能量巨大的學習動力。
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每當我發現兒子開始磨嘰的時候,我就會找一個進步點來驅動他,給他的大腦添一把能量。
最后我想說的是:
有時候孩子確實會有一點點磨蹭,這是人的天性。
放眼望去,習慣拖到deadline再工作的成人比比皆是。
捫心自問,我們也會在該睡覺的時候遲遲關不掉手機。
既然如此,就不必苛責孩子,給他們多一些包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