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但凡得罪了朱元璋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胡惟庸、藍玉等人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
但是有這么一位大臣,他因為公然頂撞朱元璋而被關進大牢,準備處死。
但生氣的是,朱元璋隨口問了下他的姓氏,態度竟然發生了180度變化。不僅放了他,還賜他免死5次。
此人是誰?他到底怎么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又為何改變主意,不僅放過他,還免死5次?
“殺星”皇帝
中國古代有422位皇帝,要說誰的殺氣最重,那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了。據估算,僅明初四大案處死的人至少有10萬。就連那些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難以幸免。
甚至有種說法,但凡朱元璋打算除掉誰,就給誰發“免死金牌”。雖然這說法有些偏頗,但是就結果而言,還真是這么回事。那些拿到“免死金牌”的大臣,真沒幾個得以善終的。
當然,朱元璋其實并非嗜殺之人。他之所以對官吏們下狠手,和他的早年經歷有關。
他家出身低微,一家人都靠著給地主家做事維持生計。他的父母、兄長給地主做佃農,他年紀小,就去給地主家放牛。
一家人不僅要被地主壓榨,還要被元朝官吏盤剝。各種苛捐雜稅全都落到了他們這些窮苦百姓身上。
這些元朝官吏比地主還可惡。畢竟天災來臨的時候,地主也知道地里沒啥收成,于是到了收租子的時候會少收些。
但是那些元朝官吏可不會管這些百姓的死活,苛捐雜稅一樣也不少。
可以說,逼死朱元璋的父母、兄弟的,不是天災,而是這些貪官污吏。
于是,當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為了防止貪官污吏的出現,他制定了十分嚴苛的律法。
朱元璋規定,一旦貪墨銀兩超過60兩,直接斬首示眾。
按照這個標準,明初四大案里的那些主犯,有幾個是無辜的?
比如說胡惟庸、藍玉,他們到底有沒有想謀反不好說,但是他們的銀子來路可就不好說了。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朝中那些功臣大多恃功而驕,在得勢之后做了不少欺壓良善、強取豪奪之事。
一些人甚至目無朝廷法度,做出了一些損害朝廷利益的事情。
所以說朱元璋對這些人下狠手,一點都沒冤枉他們。
但是朱元璋下手太狠,加上他喜歡高“連坐”,牽連了不少無辜之人。于是就有人站出來和皇帝“唱反調”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范從文。
敢于硬扛朱元璋的大臣
這范從文算是“慣犯”了,他頂撞朱元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有人肯定疑惑了,這范從文吃了熊心豹子膽了?不要命了嗎?
怎么說呢,明初的官場上雖然有不少貪官污吏,但是也同樣有不少清廉正直的好官。而范從文就是這么一個好官。
他也是窮苦人家出身,自幼寒窗苦讀。明朝建立后百廢待興,范從文因為學識過人,得以進入國子監讀書。
明初的朝廷,進士是很少的,國子監的監生才是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一方面是科舉取士的人數太少了,3年才錄取300人。
以朱元璋幾年朝堂大換血一次的速度,這點人數完全是杯水車薪,不夠用。
另一方面,明初的國子監監生的質量是很高的。打比方的話,大概相當于現在985、211大學的水平。
而且監生通過一系列嚴苛的考試后,還要到朝廷六部去實習。經過一系列考核,合格了才會正式授官。
可以說當時國子監監生的含金量還在進士之上。
范從文在通過考核后,被分到了都察院,擔任監察御史一職。監察御史除了監督百官,還能插手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
只不過這范從文管得有點寬。別的監察御史都只管那朝中大臣的事情,但是范從文膽大包天,連朱元璋這皇帝的事情他也敢管。
朱元璋每次搞“連坐”,處死一大堆人的時候,這范從文總會一個個核對,看這些人是不是都真的該處死。
一旦發現有無辜之人,就會據理力爭,要求朱元璋收回成命。朱元璋堂堂皇帝,不止一次當著眾大臣的面被范從文駁了面子,自然對其恨得牙癢癢。可問題是他還無處發作,因為范從文說得在理。
朱元璋可是一言九鼎、殺伐果斷之人,總被臣子駁了面子,他心中自然會有怨氣的。久而久之,他對范從文的不滿積累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
而就在此時,范從文再次直言進諫,徹底激怒了朱元璋。
當時朱元璋剛將一批貪官污吏治罪,還欽點了幾人要“剝皮揎草”。
這范從文又站了出來:“陛下,這些人確實該死,但是‘剝皮揎草’就有些過了。大明乃禮儀之邦,應該以德服人,此舉過于殘忍。臣懇請陛下停止‘剝皮揎草’的做法。何況事實證明,這么做好像也沒什么用處。”
朱元璋聞言,徹底爆發了:“大膽范從文,你這監察御史管得是不是太多了?我們大明從來都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武服人。‘剝皮揎草’就是為了震懾住那些貪官污吏。你處處為這些人說話,到底是何居心?”
朱元璋這話就有些殺人誅心了,范從文一時間語塞,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只聽朱元璋說道:“來人,給我把范從文拿下,等待秋后問斬。退朝。”
說完,朱元璋也不搭理那些大臣,直接氣呼呼地先走了。
放人!再免死五次
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無語。對于范從文,他們是很欽佩的。畢竟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頂撞朱元璋,這可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但凡得罪了朱元璋的人,下場都很凄慘。
好在朱元璋說的是秋后問斬,所以一切還有轉機。
于是,等事情過去了幾個月后,趁著朱元璋老來得子的時候,有人上奏朱元璋,建議大赦天下以示慶賀。
朱元璋當時心情不錯,便沒有多想,答應了此事。但是吧,大赦天下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放過的,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替范從文求情了。
如果是一兩個人,也就算了。可問題是,為他求情的人有點多,不僅有都察院的言官,六部也有不少年輕大臣站了出來。
至于那些尚書、侍郎,反而沒有反應。
倒不是他們不想替范從文說話,如果沒有他們默許,下面那些人怎么敢如此大張旗鼓行事?只不過以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如果他們也站出來替范從文說話,反而會弄巧成拙,害了范從文。
更何況,萬一朱元璋大為震怒,要嚴懲這些大臣。他們也好站出來為這些人求情。
話說回來,能在這洪武朝的朝堂混到身居高位的人,哪一個不是人精?沒這點本事,他們早就被朱元璋拉出去‘剝皮揎草’。
這么多人為范從文求情,即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慎重處理。于是他決定給范從文一個機會,在退朝后見他一面。
看到范從文后,朱元璋有些動容了。只見這個青年人此時消瘦了許多,顯然這陣子遭了不少罪。但是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一看就是心志堅定之人,絕非貪生怕死之徒。
朱元璋不由得對其高看了幾眼。
為了化解尷尬,朱元璋隨口和范從文聊了幾句家常,詢問了下他老家在哪里。
范從文不卑不亢地答道:“回陛下,臣老家在蘇州的吳縣。”
朱元璋聞言,突然想到了一個人。于是問道:“蘇州吳縣,又姓范,那范仲淹是你什么人?”
范從文答道:“那是臣的先祖,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孫。”
朱元璋突然大笑道:“好,好,好。我一直很敬佩范仲淹,想不到你竟然是他的后人。我就說你這小子怎么這么倔,簡直和范仲淹一個脾氣。”
朱元璋對左右吩咐道:“傳我旨意,范從文官復原職。還不給我放人。”
范從文聞言,倒沒有多么激動,反倒是硬著頭皮進諫道:“謝主隆恩,不過微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還望陛下在處理貪官污吏的時候,能少行株連之事,并且取消‘剝皮揎草’。”
朱元璋盯著范從文看了半天,最后才答應道:“你忠心可嘉,你的建議朕會考慮的。不過現在朕還要送你一份大禮。”
說完,他便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然后在紙上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幾個大字。
他將紙遞給范從文,說道:“希望你以先祖為榜樣,多為百姓疾苦操心。這紙張你收好,可免死5次。”
范從文急忙叩拜道:“謝主隆恩。”
朱元璋說會考慮,那基本就是不考慮了。事實證明,他后來依然我行我素。而范從文也依然和他針鋒相對。
但是他那免死5次的承諾還是管用的。至少這紙條比那些“免死金牌”要靠譜。事實上,朱元璋也是怕自己哪天一沖動,將范從文給斬立決了。
朱元璋之所以會放過范從文,主要還是他清楚此人的底細。范從文家里一窮二白,而且他每次頂撞朱元璋,說得也并非沒有道理。
更何況直言進諫是言官的本分,朱元璋雖然脾氣暴躁了點,但是并非不能容人。如果朕廚師范從文,就真沒人敢直言進諫了,這可不是好事。
此外,朱元璋和人斗了一輩子,其實是很享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沒了范從文,這早朝都變得有些索然無味了。還是把他放回去有意思。
至于范仲淹,那只不過是朱元璋隨便找的借口罷了。皇帝想放人,什么理由都可以。哪怕朱元璋覺得范從文長得帥,也能算理由。
通過范從文的經歷,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朱元璋。他并非嗜殺,而是那些人著實該死。對于像范從文這樣的好官,他則是網開一面。有這么一位皇帝,是貪官污吏的噩夢,但也是百姓之福。
參考資料:
《梵天廬叢錄》
《新纂云南通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