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5月1日,微風輕拂,藁城區增村鎮中姚村的廣袤麥田里,層層麥浪翻涌,洋溢著勃勃生機。新農人孟圓圓正在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細密的霧滴隨之飄落在綠油油的葉片上。
“過去人工施肥,一個人一天最多也就打10多畝。可現在,一架植保無人機一天可以作業七八百畝,噴灑霧化均勻,防護效果比較好。”說起植保無人機飛防的成效,孟圓圓頗有感觸。
2013年,當時28歲的孟圓圓返鄉,在中姚村承包了300畝土地,但由于缺乏經驗和技術,起初的返鄉創業異常艱難。隨著越來越多的惠農政策,以及參與培訓和外出學習,在后來的種植模式上,他漸漸開始應用現代化農機裝備等農業種植管理新技術,實現從耕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控制,家庭農場面積也擴大到現在的2000畝。
“就拿麥田灌溉來說,以前給麥田澆水全憑經驗,而且要跑遍麥田的各個角落。現在千畝麥田只要站在田埂上,打開閥門,噴灌設施立即開始作業,省時、省力、省人工。”孟圓圓說,與父輩傳統種糧方式相比,他有了更先進的農機裝備助力,雖然日常仍然忙碌,但是輕松多了。
看到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孟圓圓的家庭農場也持續加大農機裝備投入。就在不久前,他新購入了一臺大疆無人植保機,作業更加高效。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農場積極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條件和作物需求,精細化定制施肥方案,畝均可節肥兩到三成,實現了減肥不減產,并且農場內糧食產量穩步提升。
在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是關鍵,“新農人”則是這關鍵一環的核心力量。他們能快速吸收先進農業知識,將其應用到生產經營中,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我們依托中國農大、河北省農科院等組建了140余人的省、市、縣專家技術團隊,創建了多個省級、市級和縣級農業創新驛站,成為‘新農人’學習實踐的重要場所。”藁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將加強人才創業載體建設,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扶持產業帶頭人,充分激發“新農人”的活力,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人才動力。
采訪結束時,記者在孟圓圓的家庭農場內,看到墻上貼了一張農事計劃表,寫著每個月麥田的管理要點。“做事情得有規劃,每天都有明確的任務。”孟圓圓告訴記者,這個“五一”假期,他的任務就是在田間巡視墑情、蟲情。當下,正值小麥抽穗揚花期,也是病蟲害防治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容不得半點馬虎,要盯緊麥田,為小麥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來源:石家莊日報
記者:劉立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