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之后,就是夏季了,氣溫日漸升溫,部分城市地表溫度甚至已經(jīng)超過30度。絕大部分的植物都開始開花結果,變老,采野菜、摘野果的季節(jié)已然過去。不過在很多山區(qū),因為氣候的原因,很多植物才剛剛開始冒出新芽,采摘野菜正當時。例如魚腥草、蒲公英、馬齒莧、小竹筍等等。
不過筆者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并非魚腥草,蒲公英,也非馬齒莧、小竹筍。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早在大約4億年前它就出現(xiàn)在地球上,歷經(jīng)志留紀末期、泥盆紀、石炭紀,直至如今依然遍地是它們的身影。這種植物就是蕨,蕨不是一種植物,它是指所有蕨類植物的一個統(tǒng)稱。
你像中藥材海金沙、野菜蕨菜(歐洲蕨)、國家早點保護住桫欏,以及我們而是常吃的小零食腎蕨(鳳凰蛋)等等,都屬于蕨類植物。而筆者今天要帶大家認識的這種植物,很多在農(nóng)村長大的70、80、90后都認識,在過去小孩子們會上山采摘它曬干之后來換取零花錢,它就是紫萁。一種真正的純天然綠色山野菜,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非常受歡迎,每年都會從中國大量進口。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這種植物。
認識紫萁、了解紫萁
紫萁,因其幼苗期其莖稈多為紫色,故而得名。在民間更多人的人喜歡稱它為牛毛廣、貓耳蕨或者月亮苔,因為它剛長出來的莖稈頂部是卷起來的形似貓耳或者月亮。而且上面有很多白色類似于蜘蛛網(wǎng)一樣的絨毛,因此得名牛毛廣、貓耳蕨以及月亮苔。
紫萁是紫萁科、紫萁屬多年生的蕨類植物,它通常4-5月份左右的時候發(fā)出幼苗。長大之后葉子是這種奇數(shù)羽狀,對生或者近對生,葉子通常為長圓形或者長圓狀披針形。和絕大部分的蕨類植物一樣,紫萁的葉子也分為可育葉和可育葉。不可育葉通常負責傳遞和運輸營養(yǎng)物質,所以它又被稱之為營養(yǎng)葉。還有一種葉子則是可育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繁殖孢子的。
紫萁是一種很常見的蕨類植物,尤其是在南方,你像湖南、江蘇等地尤為常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前朋友說去山上打野采摘蕨菜吃,我一直以為指的是紫萁,因為在湖南邵陽、婁底一帶過去說蕨菜指的就是紫萁,長大之后才知道蕨菜是指歐洲蕨。紫萁喜歡生長在陰濕的環(huán)境,你像山坡石縫以及林下,它不耐干旱,也不喜高溫。
紫萁的價值
紫萁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植物,尤其是嫩苗。首先它的嫩苗和歐洲蕨一樣是可以食用的,有兩種吃法。一是直接焯水之后炒菜吃,還有一種吃法就是將它曬干之后制作成干菜,記得小的時候,經(jīng)常和外公外婆去山上采摘這種野菜,曬干之后用來蒸肉吃,特別的下飯。
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紫萁和歐洲蕨(蕨菜)一樣,它含有一種叫原蕨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天然毒素。有研究表明,它可能對我們人類的DNA造成損傷,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定的致癌物之一。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蕨菜經(jīng)過高溫焯水之后,其原蕨苷含量其實是非常少的,其實是可以放心大膽食用的。恰恰相反,因為紫萁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如鉀、鈣、磷等微量元素,在韓國、日本等,紫萁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高檔山野菜,非常的暢銷。這也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為什么有人大量從民間收購紫萁,原來都是出口到了日本、韓國了。
紫萁不僅是非常美味的山野菜,其實它的藥用價值也是不可小覷的。它剛長出來的嫩苗,上面白色的絨毛就是天然的止血良藥,這一點倒是和蜘蛛網(wǎng)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如果夏天我們去山上打野,遇到紫萁這種蕨類植物,那么你真的遇到寶貝了,一定要將它采摘回家。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紫萁了解了嗎?你吃過紫萁這種蕨菜嗎?你認識紫萁嗎?在你的家鄉(xiāng)有紫萁這種植物嗎?你們都是怎么稱呼它的呢?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