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熱播帶火黃河路美食經濟,然而,這條承載城市記憶的網紅路卻經歷了“幸福的煩惱”。“樓下吃得香,樓上嗆得慌”成為了黃河路及其周邊很多居民樓的常態。如何在人間煙火與宜居生活間找到“平衡點”?一年間,黃河路及其周邊的油煙擾民投訴為什么急劇下降,甚至為零?一起跟著記者的實地采訪來看看。
“一店一方案”,油煙治理走出新路
周末的夜晚,窗外的黃河路上霓虹燈閃爍,樓下的餐廳店里再也沒有呼呼的排風機聲。住在長江公寓的陳阿婆看著樓下感慨道:“過去都不敢開窗,一開就是嗆鼻油煙味,現在好多了。”
這一改變始于今年年初。針對居民們的油煙困擾,今年在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區城管執法局等的支持下,南京東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對黃河路沿線餐飲商戶開展油煙凈化設施專項治理行動。依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和《上海市餐飲業污染防治辦法》,對重復投訴的餐飲商戶實施“靶向治療”。
為精準鎖定問題,街道特邀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參與,運用智能檢測設備對40家商戶的油煙排放管道布局、凈化設備運行效能等關鍵指標進行“全身體檢”。執法人員同步核查設備清洗臺賬及維護記錄,發現部分商戶存在凈化設備閑置、效能不達標、管道油垢堆積等隱患。檢測數據實時生成“問題清單”,為“靶向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通過“商居睦鄰匯”議事平臺協商共治、多元合力,第三方環保科技公司——“后廚小哥”積極參與,為首批愿意整改的商戶定制“一店一方案”。
主營川菜造成大量油煙的“川芙蓉”就受益于此:拆除其老舊設備,安裝高效油煙凈化器,按照“先凈化后排風”流程改造,確保排放達到上海地方標準;同時徹底清理老舊設備遺留的油污,消除火災隱患。
“改造后加裝的工況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控運行狀態。”“后廚小哥”相關負責人姜洪太介紹,“系統能及時發現故障,提醒定期維護,異常排放會立即預警。”這為后續“非現場監管”提供了技術保障;同時該公司還能為油煙凈化系統的后續清洗及維修等提供保障,讓服務標準化、常態化,確保排放長效達標。
“商居議事廳”:灶火清風和諧共生
“川芙蓉”的整改和煥新,為周邊的餐飲商家“打了樣”。很快,“后廚小哥”多種治理模式,不僅讓商家受益了,更讓居民們的油煙污染減輕了很多。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套設備是凈化率為95%的高效靜電式油煙凈化器,將油煙廢氣進行高效電離和捕捉收集,使油煙氣混合污染物高效分離凈化,從而達到治理目的;嶄新的餐飲專用風機,通過加裝防噪聲的消音房,有效地去除了凈化時候的噪音影響。
當然,油煙的治理不僅是環保部門、街道的事情,更需要商戶責任心的發揮和居民們的監督。定興、長江居民區的居民和黃河路的商戶們,會定期上演特別的“圓桌會議”。餐飲店主、居民代表、物業經理圍坐商議,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設備清洗記錄”“檢修排期”等內容。
如今的黃河路,不少商戶負責人化身“環保掌柜”亮承諾,居民代表擔任“油煙監督員”提建議,雙方在溝通對話中聊訴求、解心結,更聯動推出“設備免費用”“優惠安裝監測”等柔性舉措,讓灶臺煙火與窗臺清風和諧共生。
“油煙治理不是簡單的關停,而要找到城市煙火與居民幸福的最大公約數。”街道城管中隊的相關執法人員表示,“如今,黃河路及周邊區域投訴量下降,商戶升級自覺性提高,居民監督主動性增強,‘煩心油煙’正轉化為社區共治的‘幸福炊煙’,雖然成效初顯,但我們仍在為打造‘零投訴示范街區’持續發力,以期打造餐飲商戶油煙‘治理標桿’”。
《繁花》里的黃河路,承載著上世紀的風云際會;今天的黃河路,正以法治為綱、科技為翼、人情為紐帶,書寫新時代“人民城市”的治理篇章——這里的故事,永遠熱氣騰騰。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馬羽欣(實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