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孫中山在與章太炎談話中指出三座城池,若能遷都這三處,中國便能在亞洲稱霸,很多人對此感到好奇,到底哪三座城池能夠讓孫中山有這樣的信心呢?
當時,孫中山言之鑿鑿,稱“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分別來看這三座城池,在他眼中都有著獨特優勢,因此孫中山關于遷都的想法一直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他最終糾結數年,還是選擇了南京作為都城,并沒有選擇其余城池,但以最開始孫中山的顧慮來說,選擇這三座城池明顯是經過了一番謹慎的思考。
武昌到西安再到伊犁,按照循序漸進的程度逐漸展開,一開始中國國力不強,武昌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孫中山盛贊武昌“樞紐總攬水陸交通,西連巴蜀、滇、黔,北控秦晉伊洛”。
最關鍵的是,1902年左右,中國海外國家租界不少,讓部分沿海城市失去競爭力,反倒是武昌能夠避免強敵壓境,再加上武昌起義的影響,對國內其實有著深遠影響。
所以孫中山“謀本部則武昌”的說法確實有所依據,而西安這座城池則更為特殊,因為它的地理位置緊靠蒙疆及其外域,所以西安不是內憂外患時能夠定都的地方。
他之所以提到西安,是期盼未來國內外的問題都能夠解決,然后以更好的國力開始整肅邊疆,完成“謀藩服”的目標,我們也能看到,1920年,孫中山發布《建國方略》。
這部著作雖然被當時的人解讀為“說大話、不切實際”,但站在現在去回顧卻不得不感嘆孫中山的戰略視野,他早就預想到西北會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而且在書中提到鐵路線的重要性,他明確提到,“專任修鐵路之責,十年造鑄10萬英里”,這番話說出來沒多人信,畢竟當時的中國沒有這個資金,更沒有時間去修鐵路。
可來到現代,中國鐵路線確實成為了特色之一,從這里就能看出孫中山先生內心對于西北地區是存在一定執念的,所以才會有西安和伊犁兩個越發偏向西北的遷都選擇。
伊犁對比西安,更明顯的展示了孫中山內心的渴望,阻止西勢東漸、使中國脫離殖民危機,當然,孫忠山并不是只把維持國內局勢當成目標,而是以整個亞洲為“棋盤”。
他在《建國方略》中指出,鐵路線的關鍵體現在偏遠之地,這些地區能夠借助鐵路完成人口遷移,進一步帶動繁榮地區物資商品輸送到貧困地區,實現共同繁榮。
這跟百年后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理念不謀而合,所以我們才說孫中山的理念在當時難以被人理解,可回頭去看又是不一樣的感覺,遺憾的是,他的諸多構想在當時都無法實現。
不過,通過這些前輩們對未來的構想,我們也能夠對中華民族復興的課題產生新的理解,并傳承其中的意志和精神,繼續堅定的往前走下去。
參考資料:
孫中山與建都設置問題丨中華文史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