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戰役正如火如荼進行時,秦基偉率領的志愿軍第15軍,已經按照彭德懷的計劃,火速插至漣川地區,準備參加第五次戰役。第15軍是1950年11月,從川滇黔邊,赴河北進行整訓改裝的;于1951年3月25日,正式入朝。
第15軍入朝后,就立即參與到第五次戰役中,在志司的命令下對敵軍進行沖擊。這一沖就是7天時間。第五次戰役,志愿軍打到漢城一線。
這接連的勝利,讓志司生出警惕之心:志愿軍一進攻,敵軍就乘坐汽車,利用高機動性不斷后縮,好似無還手之力,也并未出現太大傷亡;彭德懷認為,這很可能是誘我軍深入之策,把我軍引至漢城附近,配以準備好的空軍、炮兵,消滅我軍。
因此,志司當即下令,全軍停止追擊,回到戰役開始時的出發地區集結,等待下一步命令。第15軍進至加平、抱川地區,休整了長達十天時間,這標志著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開始時,第15軍按照志司命令向前推進出擊。第二次戰役結束前夕,我軍經過連續6天的高強度作戰,即將出現彈盡糧絕、后勤跟不上的情況。于是第二階段結束,我軍奉命向北轉移,開始撤退。
大兵團作戰,進攻很容易,但撤退就有些麻煩了。有的部隊因友軍撤得快,自己撤得慢(主要是部署原因導致),就要被敵軍包圍了。
我軍在東線的大量部隊,志愿軍9兵團的3個軍、3兵團的第12軍,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3軍團,將被敵軍困在一個狹長地帶,要打,部隊展不開,要守,也沒合適的地形適合展開守,幾十萬人窩在一起,最關鍵的是無后方、也無供給。
為了避免這一后果的出現,需要一支部隊阻擊敵軍,掩護友軍。秦基偉和第15軍是受命于最危難的時刻,秦基偉在回撤途中,突然接到彭德懷從志司親自打來的電話,要求其率部無論如何都得在芝浦里一線堅守7天到10天。
秦基偉當即作出“我們一定堅持10天”的堅決保證。彭德懷之所以親自給15軍下這道命令,一是前面作戰15軍是第一梯隊,沖在最前面,因此回撤最靠后;
二是這是犧牲15軍局部利益、保住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大部利益的命令,對15軍多少有些不公平,但下命令的彭德懷沒有多說,執行命令的秦基偉也沒多說什么。
秦基偉說10天就10天,一天不差。這10天打得非常艱苦,也非常殘酷。這10天涌現出許多以命相搏、悍不畏死的戰斗英雄。
134團7連連長郭新年,下巴被打掉一半,痛得陷入昏迷中,醒來后繼續堅持指揮和身先士卒戰斗。僅他一人用手榴彈,就斃傷30余敵。還有2個戰士堅守住一個排的任務陣地,退敵11次,斃傷100多敵。
這些超越常人的英雄,有的有名,有的無名,還有的事跡不為人所知。
直到大部隊基本撤退完畢,15軍才從敵人的猛攻中撤下來。這時,彭德懷發來一封簡短、震撼、又富含感情的電報:“秦基偉,我謝謝你們!”據秦基偉之子講述,最后還加上了一句“十五軍萬歲”。
這場戰斗的故事,直到數十年后才結束。有一位榮獲特等功、得授一級戰斗英雄的戰士柴云振,沒有參加慶功會,更沒領取獎章、證書。
因戰事緊張、歸國治療等原因,柴云振消失了。直到數十年后,部隊整理戰史,分別派人到山東、山西、河北等省調查,才把他找出來。
當組織詢問柴云振,有什么要求的時候,他一臉難過地說:“我那一個班都犧牲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活在這世上,應該代那些犧牲的戰士們做點事,我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
柴云振的話,誠懇又簡樸,卻能感人至深。不久,柴云振到北京公干開會,秦基偉特地接他到家里吃飯、聊天。秦基偉看著這張滿臉溝壑、飽經風霜、樸實憨厚的臉,思緒一下回到抗美援朝戰場上,仿佛再次看到那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年輕戰士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