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康出生于一個愛沙尼亞猶太人家庭。在故鄉愛沙尼亞,未來的路易斯·康,這個小男孩坐在火爐旁,好奇地注視著爐子里燃煤的火焰,這仿佛是他的特殊愛好,某種天性……作家想象,那一刻的康,注意到火焰色彩繽紛,是紅色、橙色甚至是藍色,它們不是完全虛有的,仿佛大自然中活的生命——比如,鮮嫩的花樹,或者盛放的藍色花朵——比起真實的自然界,火焰中的花園,是從內部綻放著光芒,看上去無比鮮明、燦爛。這個還不懂事的孩子被這一幕吸引,情不自禁地伸手去觸摸,——于是,火焰嚴重灼傷了康的面部,近乎毀容,誰第一次見到,都會嚇一跳:雖然這個小男孩會畫畫,還有一頭蓬松的紅褐色頭發,以及明亮靈動的藍色眼睛,但他的臉頰下半部分,以及雙手,都被紅色的疤痕組織覆蓋著,看起來粗糙不平,甚至增添了某種猙獰的感覺。
雖然這次因好奇和觸摸引發的事故,影響了康的一生,但他在余生中,依舊熱烈贊頌觸覺對于追求美的重要性。用康的話說:我們所有知覺的產生,都與觸覺有關,視覺就來自對于觸覺之美的渴望,去看,只是為了觸摸得更加精確。美,與其說是一種知識,不如說是一種來自本能的驚奇,是從直覺而來的最親密的接觸。
在康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渴望讓一家人過上更好日子的父親,自己首先移民到了美國,再想方設法把一家人接到了費城,還特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康”,希望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德國人。對于康來說,他早早就確定,藝術和建筑事業就是自己信仰的宗教。熟悉他的人解釋說,康由于童年不幸,再加上毀容,加倍地激發了他的創造性能量:“如果你是那樣地丑陋,你就會想要在其他方面尋找美麗。”
當他終于在1907年的秋天進入小學就讀時,遭到了其他孩子的取笑,他們叫他“刀疤臉”。不過康的繪畫美術天賦挽救了他,當其他孩子發現這一點之后,便不再取笑他,開始和他交朋友。就連之前批評他學習成績差的那些老師,也對他的繪畫技能交口稱贊。“我向來把藝術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種生活之外的東西。”成年后的康如是說,“我的父母也都投身其中,這讓我明白,藝術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由于繪畫天賦,康被推薦進入費城工業藝術學校,用業余時間學習繪畫。在這里,他遇到了對自己余生藝術風格影響極大的導師塔德。塔德認為,繪畫者必須充分解放自己的大腦,對于描繪對象的內在結構有精準的洞察和想象。所以在塔德的美術課上,學生在動筆之前,必須先制作繪畫對象的三維模型,以確保學生同時擁有出色的三維與二維空間想象力。不得不說,這種當時前衛的訓練,是促使康日后對于建筑設計行業萌發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高中的最后一個學年,康選修了一門建筑學入門課。他回憶說,這門全新的學科讓自己眼前一亮,因為:“建筑學把我對美術創造、繪畫、能夠表達和脫穎而出的熱愛與欲望糅合在一起,我完全沉浸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