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誰誰誰今年又掙了幾百萬或者上千萬,還有人自爆自己通過幾年摸爬滾打存了幾百萬或者上千萬,每當聽到這樣的消息時,都替這些人捏把汗,這些人真的心大,難道就沒聽說過“財不露白”的道理嗎?對于愛炫富的人,只能一曲《祝你平安》送給你。
如果沒有能夠守護“巨財”的能力,那就不要暴露自己有“巨財”,否則必然會招致災禍。古往今來,老祖宗的智慧,早已告訴過我們。只是,很多人到了中年才明白,人生在世,要記住三個基本原則,第一個是財不露白,第二個是家不露丑,第三個是言不露鋒。
一、財不露白
當然,這樣說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也沒什么呀,不就是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錢嗎?這好像也沒啥問題呀?實則不然。早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就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那就是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事,奉項羽的命令去平定殷王,但結果搞砸了,害怕項羽發(fā)怒,就將官印和財寶交給項羽的使者,讓使者還給項羽,于是他自己就開溜了。
陳平坐船逃跑,船夫看到陳平相貌堂堂,懷疑他是逃亡的將軍,既然是逃亡的將軍,身上肯定帶了不少財物,陳平看到船夫的眼神兒不對,急忙將衣服脫光,幫助船夫劃船,船夫發(fā)現(xiàn)陳平身無分文,便打消了“殺人越貨”的打算。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觀音菩薩賜給唐僧一件錦襕袈裟,孫悟空拿出來炫耀,結果引來觀音禪院的老院主的算計,要不是白龍馬提醒,要不是孫悟空借來避火罩,恐怕唐僧等幾人就要身死道消了。
由此可見,“財不露白”是古人的智慧,“悶聲發(fā)財”更為妥當。對于這一點,早在《道德經(jīng)》中就有說過,“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即便是富翁,也不要讓人知道你多有錢,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家不漏丑
經(jīng)常會聽到有的家庭,夫妻每天爭吵,恨不得十里八鄉(xiāng)都知道他們關系不好;父子經(jīng)常吵鬧,恨不得街里街坊都知道他們矛盾重重。其實,《五燈會元》曾說過,“家丑不外揚”。為什么不可揚?因為“家和萬事興”,揚家丑的最終結局必然會導致家庭四分五裂,或者骨肉至親老死不相往來。
在民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婆婆背著鼓,到處說媳婦;媳婦背著鑼,到處說婆婆”的情況發(fā)生,這也是古今婆媳關系難相處的癥結所在,如果內部問題內部解決,不要一點小事就到處說三道四,其實,很多人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民間,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說自己有多大的功勞,對孩子有多大的恩情,還到處說孩子沒啥本事、不顧家、不孝順等等消息,其實這就是一個不會處理父子關系的父母。尤其是露家丑的話,千萬不要說,一旦說了,就再也回不到從前了,還有可能給好事者有機可乘的機會,所以,事關家丑,閉嘴是最好的選擇,一定要將“家和萬事興”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時時刻刻牢記在心中。
三、言不露鋒
雖然老聃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雖然孔子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但是“說話讓人舒服”依然是一門學問。《止學》中有一句名言,“言拙意隱,辭盡鋒出”,意思也是在告訴世人,拙于言辭往往能夠趨利避害,而言辭鋒芒往往會招致禍患。也就是說,無論是做人,還是說話,都不要“鋒芒畢露”。
有的人說話總是咄咄逼人,有的人總是一張口就讓人討厭,有的人總是到處說人是非,有的人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有的人總是老揭人傷疤……這些都是“言不露鋒”的禁忌,總之一句話,不求說話讓人舒服,只要說話不讓人討厭就行。
很多人撞了很多次南墻,遭遇了很多次傷害,直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的真諦,“財不露白、家不露丑、言不露鋒”這三個基本原則,竟然是人生能夠逆襲、能夠成功的三件法寶,這些如果能夠早知道,至少可以讓人少走十年彎路。所以,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挨過打、受過傷、遭過罪、逃過難的人才能明白:如果能重來,財富不露白;如果想優(yōu)秀,家庭不露丑;如果想成功,言語不露鋒。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金蘭,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