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記者 蔣豐
金陵城的梧桐枝頭抽出新綠,在暮春的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為這場重逢悄然伴奏。4月28日,南京小紅花藝術小學的練功房里,日本名古屋水蓮舞蹈藝術學校的孩子們赤足踏在木地板上,水袖翻飛間,一池清漣在金陵城悄然綻放。這是兩校學生第三次相逢,卻依然如初見般帶著露水般的清新與悸動。
在中國國務院僑辦和江蘇省以及南京市僑辦的積極協(xié)調下,三年前的那個初春,當旅日華人、名古屋水蓮舞蹈藝術學校理事長山田愛子帶著學校的孩子們踏上南京的土地時,明城墻的磚縫里還凝結著前夜細雨的微光。南京小紅花藝術小學的孩子們捧著剛摘的花朵相迎,兩群孩子用肢體語言編織著跨越國界的對話——水袖的弧線與紅綢的翻卷在晨光中交織,像極了長江與木曾川在云海里遙遙致意。山田愛子理事長事后回憶說:“那些孩子眼里的光,比櫻花更絢爛。”
從那以后,每年深秋的梧桐雨與早春的櫻花訊,都成了兩校師生心照不宣的約定。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水蓮舞蹈藝術學校校長山田愛子還帶來名古屋市長廣澤一郎給南京市市長陳之常的一封信,他充分肯定水蓮舞蹈藝術學校在促進日中友好方面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并建議她們與南京小紅花藝術小學結成“友好姊妹校”。在記者看來,這種在推動中日關系趨善向好過程中充滿溫度與溫馨的信函,是彌足珍貴的。
練功房的鏡墻映照著三載春秋流轉。水蓮舞蹈藝術學校的和服腰帶從紺藍漸變?yōu)樗G,小紅花藝術小學的練功服也添了數(shù)碼印花的現(xiàn)代元素,但兩校孩子踮起腳尖的弧度始終如一。當電子信號與足尖震顫在時空里共振,山田愛子在屏幕這端紅了眼眶:“看這些孩子,多像我們當年種下的櫻花樹苗。”
今年的重逢更添幾分宿命感。水蓮舞蹈藝術學校帶來的新編舞蹈,正是多年前山田愛子在玄武湖畔獲得的靈感;小紅花藝術小學獻演的舞蹈,則把明城墻磚文與云錦紋樣熔鑄成肢體語言。
三年來,兩校師生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經(jīng)聯(lián)合舉辦了三屆“中日青少年舞蹈藝術文化節(jié)”,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時刻。當名古屋的櫻花落在南京少年肩頭,當金陵城的梧桐絮飄進日本女孩的發(fā)間,那些未說出口的“你好”與“再見”,都化作了足尖與地板碰撞的清響。
正如長期支持名古屋水蓮舞蹈藝術學校的名古屋華助中心主任鄭興對《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所說的那樣,三年不過滄海一粟,卻足以讓兩株文化幼苗長成遮天蔽日的連理樹。當名古屋港的汽笛與長江輪渡的鳴笛在時空里交響,當琵琶的清音與三味線的顫音在云端共振,這場始于足尖的對話早已超越藝術本身。多次造訪南京的日本名古屋市政資料館館長鈴木誠二也告訴記者,“我們相互交流的不僅僅舞蹈,而是讓文明之花永遠綻放的土壤。”
兩校孩子用足尖與衣袂寫就的詩篇,永遠在南京長江與名古屋木曾川的波濤間回響——那是比任何條約都更恒久的約定,是文明以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完成的一場跨越山海的永恒共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