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訂閱此號的人,都是社會主義優質接班人。歡迎關注暴走的歷史菌。
2025年2月3日,東大的南海艦隊一支編隊悄無聲息地穿過菲律賓巴西蘭島與三寶顏島之間的狹窄水道,看似一次常規的遠洋訓練,卻讓菲律賓如坐針氈。
三寶顏這個名字很有趣,因為和明朝大航海家鄭和鄭三寶有關系。咱們來聊聊鄭和下西洋以及那些因他而得名的地方,包括三寶顏、鄭和島、三寶壟和三寶山,看看它們與中華大地的歷史關聯,以及現在的狀況。
先說說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鄭和,這位明朝的航海家,從1405年到1433年,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不僅是明朝海上力量的展示,更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這其中,鄭和就先后在三寶顏、鄭和島、三寶壟和三寶山等島嶼駐扎過。可惜的是下西洋的運動沒有持續下去,要不然就沒有歐洲人什么事了。
鄭和下西洋
三寶顏呢,它是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西部的一個港口城市,人口約50萬。面積1484 km2。它與蘇祿群島遙望,瀕臨巴西蘭海峽。
三寶顏這個名字和鄭和的直接聯系在歷史上并沒有確鑿的證據。它的名字可能只是與鄭和的別名“三寶”有所關聯,或者是后人為紀念鄭和而命名的,但這只是一種推測。三寶顏是一個富有南國風情的城市,有著美麗的海灘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在三寶顏,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當龍旗再次飄揚的時候,整個棋局都會徹底顛覆。”這句話的意義,不用講,大家應該能看懂。
而鄭和島離三寶顏島比較近,也被稱之為巴拉望島。面積1.17萬平方公里,人口31萬。
在鄭和的航海旅途中,他多次到訪了巴拉望島。在明朝時期,這里被稱之為蘇祿國,蘇祿國是明朝正規的藩屬國,明朝政府甚至將這座島嶼視為自己的領地,并賦予它“鄭和島”的美譽。這是因為鄭和不僅在這里停留休整,還對島嶼進行了開發,為商船提供了港灣和淡水。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鄭和的巨大貢獻,將這座島嶼改名為了“鄭和島”。我國民間已經有很多人認為,這地方就屬于明朝國土,我國比菲律賓更有資格管理鄭和島。
三寶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港口城市,印尼第五大城市,也是中爪哇省的首府。總面積373.67平方公里,人口207萬。這個港口深受爪哇以及來自中國、阿拉伯、荷蘭等多元宗教文化影響。
三寶壟的名字確實與鄭和有關。相傳在鄭和下南洋時,他的船隊曾在這里登陸,城市由此得名。大明水師對當地人來說,猶如天神下凡。因此,每年陰歷6月30日是鄭和抵達的“圣日”,這時,全國各地的華僑華裔都要到這里參加廟會。
由此也能看出印尼華僑和華人思念祖國之情,也渴望受祖國保護的心情。
在三寶壟,你可以看到許多與鄭和有關的建筑和遺跡,比如三寶洞、三寶廟等。這些建筑和遺跡見證了鄭和與三寶壟的深厚歷史聯系。現在的三寶壟是印度尼西亞的重要城市之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
三寶山位于馬來西亞東南部的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郊的一座小丘上。它的名字也是為了紀念鄭和而得來的。在馬來西亞的史籍中,還有一個關于明朝公主遠嫁馬六甲的故事,與鄭和也有關聯。公主和隨從當時都住在這座山上,馬來人因此稱它為“中國山”,也就是現在的三寶山。如今,三寶山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歷史文化景點。
雖然鄭和島、三寶顏、三寶壟和三寶山這些地方如今并不都屬于中國,但它們都與鄭和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系。鄭和的航海壯舉不僅傳播了中華文明,還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友好交往。這些地方如今也成為了各自國家的重要文化景點和歷史遺跡,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參觀。
在此也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以及航海家鄭和的偉大開創精神。清朝曾錯失了大航海時代,在21世紀,中國人不可以再錯失海洋國土,一點也不能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