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和尚出身,卻改變了大明的走向。
他十四歲出家,法號道衍,本該青燈古佛了此一生。可偏偏這位僧人,精通的不是佛法,而是權謀與兵法。
他看相、占卜、通曉陰陽,更有一雙能看透人心的眼睛。
建文帝削藩,四方諸侯大震。這位披著袈裟的謀士,卻勸燕王起兵“清君側”。
三年血戰,他運籌帷幄,步步為營,最終將朱棣送上龍椅。
功成之日,他拒絕還俗、不要高官,卻暗中規劃北京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甚至直接影響明朝兩百年國運。
一個出家人,為何深陷權力漩渦?是真為天下蒼生,還是另有圖謀?
少年出家
1348年,蘇州長洲縣一個姚姓醫者家中,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了,這個男孩取名天僖。
當時任誰也想不到,這個孩子日后會攪動大明風云。
姚家世代行醫,算得上小康之家。
天僖雖然從小很聰明,但是對行醫不感興趣。他更愛翻看那些記載奇門遁甲、兵家謀略的典籍。
1362年,十四歲的天僖突然提出要出家。
父母很震驚,就問他原因。
天僖說在城西妙智庵聽了一次講經,覺得很感興趣。而后,他就正式出家了。
妙智庵的住持親自收他為徒,賜法名道衍。
但在青燈古佛前,這個少年僧人顯得格格不入。
他的功課總是做得很敷衍,卻總愛溜到藏經閣翻檢兵書。
有一次師兄撞見后,責怪他為什么不專心學習佛法。
道衍只是笑笑,指著經閣窗外說:佛度眾生,豈能不知眾生之苦?
當時蘇州有位名叫席應真的道士,精通陰陽術數。道衍知道后,竟然每個月都去求教。
席道士起初不愿理會他,后來發現他推算卦象一點就透,不禁感嘆:你要是還俗,一定不比張良、劉伯溫差。
洪武初年,二十出頭的道衍開始云游四方。
一次在鎮江金山寺時,他望著滾滾長江對同行僧人說:亂世就要結束了,新朝還沒有建立,不知道哪能安放我的禪杖?。?/strong>
這話里藏著的心思是:不知道哪能實現我的抱負啊。
顯然,這句話已經不是出家人該有的想法了。
1382年,機會終于來了。
結任燕王
那一年,馬皇后因病逝世,朱元璋特意選了很多得道高僧,跟著所有王爺誦經祈福。
就是這時,道衍在宗泐和尚的引薦下,來到了燕王府,認識了這個改變他一輩子命運的人。
第一次見到朱棣時,道衍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殿下如果用我,我當送一頂白帽子給王。
王字加白,正是“皇”字。
朱棣心頭一震,他早聽說這個和尚不簡單,不僅精通佛理,更擅長相術謀略。
隨后,道衍從袖子里拿出一卷《太乙金鏡式經》,指著星圖說:北方王氣正盛,應在燕地。
這話說到了朱棣心坎里。
第二天,道衍的禪房多了個檀木匣子。
打開一看,是一部宋刻本《虎鈐經》,上面蓋著燕王私印。
道衍看著這個私印,無聲地笑了。
從那以后,燕王府多了條直通慶壽寺后院的密道,朱棣成為這條密道上的過路人。
有次道衍和朱棣說到建文帝削藩的傳聞時,道衍將茶潑在桌上,用手指畫了條直下南京的路線。
1399年,道衍正式接任慶壽寺住持。
后來寺里多了幾個面生的雜役,晨鐘暮鼓時總愛往后山跑……
只有燕王府的親兵知道,后山竹林里藏著個演武場,沙盤上插滿標注藩鎮兵力的小旗。
沒過多久,朱元璋去世了,朱允炆登基。
這位年輕的建文帝登基不過幾個月,就一連罷免了好幾位親王。
當南京的削藩詔書送到北平時,道衍正在給朱棣講《漢書》七國之亂的故事。
聽到“齊王畏罪自焚”時,燕王突然拍了一下桌子。
道衍不慌不忙地說道:漢景帝錯就錯在削藩的時候太急了,如果用推恩的政策……
話音未落,朱棣攥住他的手腕:望法師助我。
至此,三十年前在蘇州妙智庵,那個偷看兵書的小和尚終于等到了安放禪杖的地方。
靖難首功
1399年七月,燕王府的地窖里燭火通明。
姚廣孝將蓍草排成八卦,卦象顯示“龍戰于野”。
他抬頭看了眼朱棣,在桌子上畫了三條南下的路線。
第一條經保定、真定,第二條走大同、太原,第三條卻是直插山東。
朱棣的手指停在第三條線上,這是宋太祖奪取天下的路。
剛開始戰事并不順利。朝廷派長興侯耿炳文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上,這位老將曾隨朱元璋平定張士誠,最擅守城。
燕軍被阻在雄縣,眼看就要陷入僵局。
姚廣孝夜觀天象,發現第二天將會刮北風。
他讓人準備好火箭,又派騎兵繞到官軍后方焚燒糧草。
那一仗,火光映紅了白溝河,朝廷的軍隊被打退了百余里。
幾個月后,燕軍在山東東昌遭遇慘敗,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也險些中箭。
退回北平時,各位將領都露出了害怕的神情。
姚廣孝卻搬出個沙盤,指著南京說:宋朝南渡時,金兵也是像這樣長驅直入。
他在沙盤上劃了條直線,繞過所有城池,直指長江。
這場為期三年的戰役,讓朱棣對姚廣孝的信任與日俱增,最后成功登上皇位。
晚年歸隱
永樂帝登基后的第一道恩旨,就是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
這個職位看似清貴,實則是個虛銜。
但緊接著的第二道旨意卻讓滿朝震動:任命姚廣孝為太子少師,輔佐年輕的朱高熾。
這個決定,連姚廣孝自己都始料未及。
姚廣孝搬進了朱棣給他安排官邸,卻依然保持著僧人的習慣。
每天寅時起床,在庭院里打坐誦經。
晨光熹微時,太子府的轎子已經候在門外。
朱高熾是個胖胖的年輕人,走路都要內侍攙扶,但眼神里透著股難得的清明。
姚廣孝給他上的第一課,是《尚書》里的“民為邦本”。
朝中大臣對這個安排頗有微詞。
有人說一個和尚怎能教導儲君,更有人私下議論,說姚廣孝是怕太子將來清算靖難舊事,才搶先討好。
這些話傳到姚廣孝耳中,他只是笑笑,繼續教太子讀《資治通鑒》,重點講解“玄武門之變”和“燭影斧聲”的典故。
朱棣北巡時,特意來視察太子的功課。
看到書桌上攤開的《永樂大典》的編纂大綱,朱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臨走時說了句:太子就托付給少師了。
就這樣,除了輔佐太子,姚廣孝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編纂《永樂大典》上,常常工作到深夜。
1418年,八十三歲的姚廣孝病重。
他強撐著精神,請求見朱棣一面。
朱棣知道后,立馬趕去,到了之后,他輕輕俯下身詢問姚廣孝的遺言。
可是誰也沒想到,算計了一輩子的姚廣孝留下的遺言卻是,請朱棣放過他的老對手——僧人溥洽。
據說,當年建文帝下落不明,溥洽恰好知道一些信息。
不過,溥洽被朱棣囚禁了十幾年,也沒說出任何有關消息。
此時的朱棣也已年邁,也不再執著于朱允炆的下落。所以當姚廣孝提出這個請求的時候,朱棣點了點頭。
結語
歷史記住了他在大明王朝里攪弄的風云,也記住了他在《永樂大典》的編纂中刻意隱去建文年號的行為。
但最耐人尋味的,還是那個八十四歲老人在臨終前焚毀《靖難記略》的背影。
灰燼里飄出的,既是謀士對秘密的堅守,也是僧人對殺孽的懺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