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明光市津里有一處晚清大臣的墓葬,占地約十畝方圓。墓前神道兩側,排列著石人、石馬,非常壯觀。神道前的石柱上有副楹聯,上書:“功威塞北長城倚,名震神州定國基。”此墓主為晚清鎮守西疆烏魯木齊都督金運昌。當地老百姓供奉他為“金吾圣公”。
明光津里
金運昌,字景亭,原名金吾,是晚清安徽省盱眙縣(今明光市)津里人,父親早亡,家貧如洗。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在金吾十歲時,母親又病故。金吾只好以乞討為生。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他的故事。
清末,津里村頭有一私塾學堂,金吾每天進村討飯經過學堂門口時,聽到學堂里傳出讀書聲,就悄悄地蹲在窗下偷學。
一天,先生要學生背一遍李白的《金陵新亭》,十幾個孩子沒一個會的。這時,趴在窗臺上的金吾忍不住高聲吟道:“金陵風景好,豪士集新亭。舉目山河異,偏傷周凱情。四坐楚囚悲,不憂社稷傾。王公何慷慨,千載仰雄名。”先生十分驚訝,一問才知,這討飯的孩子是靠窗外旁聽熟記,難得,難得。從此先生答應金吾免費入堂讀書。金吾磕頭拜師。
幾年下來,金吾學業大進。一日,先生修書一封,要把金吾推薦給鳳陽總兵郭寶昌。
郭寶昌文武雙全,愛兵如子,他見金吾外貌身形與陣亡的五弟郭運昌相似,便認為義弟,并帶回家見母親。郭母一見也十分滿意,并按風俗舉行了儀式。從此金吾改姓郭,按昌字輩取名郭運昌。
郭運昌機智過人,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幾年間,他便從守備一步步升到副總兵,成了郭寶昌身邊最得力的一員戰將。
同治八年,清政府將鳳陽淮勇楚勝軍改編為卓勝軍,配合曾國藩的湘軍平定西北回民軍叛亂。
卓勝軍作戰勇敢,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朝廷論功行賞,升郭運昌為卓勝軍總兵,并賜黃馬褂一件。
同治九年,甘肅戰火又起。卓勝軍主動請戰,總兵郭運昌帶兵前往平亂,大獲全勝,皇上十分高興,晉封郭運昌頭品官服,官封卓勝大將軍。
光緒二年,李鴻章派郭運昌西征,平定西疆。郭運昌率部開拔,一路征討。光緒三年夏抵達烏魯木齊,朝廷任命他為烏魯木齊都督,鎮守西疆。
西疆因長年戰爭,生民凋敝,郭運昌實行減租減息,大力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建造橋梁。有地方較貧窮,一時拿不出許多錢,郭運昌就從自己的年俸中抽出大半,加以扶持,并散發巨金賑濟災民,不幾年,西疆的農牧業生產迅速得到發展,西疆從此安定。
義母去世后,郭運昌征得長兄郭寶昌的同意,將自己身世詳情申奏朝廷,請求批準復原姓金,仍用名運昌。光緒十一年,金運昌因病辭官歸里,第二年病逝,朝廷備加憂恤,賜葬津里故土。
來源:明光文旅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復審:嚴 慧,終審:高 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