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俄羅斯空天軍接收新一批次的蘇-34戰斗轟炸機,以及這款機型是目前全球唯一處于生產狀態的戰斗轟炸機這件事,老泰勒前幾天做了一條分析類的內容,討論為何在世界各國中,有且僅有俄羅斯還在發展戰斗轟炸機這一機種。結果沒想到,不少人在評論區中展開了種種爭論,其中一些朋友在反駁老泰勒和其他人時所給出的觀點是,“中國也仍在發展戰斗轟炸機,殲-16和可能被命名為殲-36的新型隱身戰機就是戰斗轟炸機”。好吧,既然如此,那不妨來簡單聊聊現代多用途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的區別。
蘇-34戰斗轟炸機
其實呢,一個非常直觀的區分方法,就在于判斷相關機型是否具備空中優勢作戰能力,即爭奪制空權。雖然多用途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都是既有對面打擊能力,也具備空戰能力的“一機多用”思路下的產物,但二者在空戰性能側重方面,有著極大的差別。之前說過,諸如中國殲轟-7“飛豹”、美國F-105“雷公”和俄羅斯蘇-34“鴨嘴獸”這樣的戰斗轟炸機,因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以及在飛行性能的某些方面較為接近戰斗機,故可在執行一些中低危險程度的對面打擊任務時,減少對己方戰斗機部隊的依賴,即無需護航。
掛載多枚反艦導彈的殲轟-7
這里說到的中低危險程度的任務,是指己方戰斗轟炸機遭遇敵方戰斗機的可能性低,抑或是敵方戰斗機的綜合性能明顯落后于現代先進水平,故以戰斗轟炸機有限的自衛空戰能力和某些飛行性能優勢,即可避免被擊落。請注意,是避免被擊落,而不是去主動與敵方戰斗機打空戰、乃至是嘗試擊落敵機。原因就在于,頂著“戰斗”二字的戰斗轟炸機的空戰能力,是真的十分有限。
空軍不會用殲轟-7去參加“金頭盔”
其在設計階段時確定的主要任務和功能定位,乃是對地或對海打擊,絕不是打空戰,空戰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要為追求更強大的對面打擊能力而讓路、妥協和犧牲。比如說,戰斗轟炸機的航電系統多注重對地和對海探測,而對空探測距離相對較近;戰斗轟炸機的氣動布局并不適合追求高機動性;以及部分戰斗轟炸機只能使用自衛用的近距格斗空空導彈,而不具備攜帶和發射更高性能的中距空空導彈和遠程空空到達那的能力。
空戰能力強悍的殲-16
從這個角度來說,戰斗轟炸機只是飛行性能和部署能力都更好一些的輕型戰術轟炸機,沒有哪個國家的空軍會用這玩意執行空中優勢任務。舉例來說,在中國空軍的“金頭盔”空戰比武中,殲轟-7就從未被用于同殲-10、殲-11和殲-16等戰斗機開展較量,殲轟-7飛行員中也從未有過哪怕一人獲得“金頭盔”。
空戰能力強悍的殲-16
而說到多用途戰斗機,其底子就是正兒八經的用于爭奪制空權的戰斗機,雖然可以具備發射和投擲對面打擊彈藥的能力,但人家不會為了追求這種能力而讓對空作戰能力出現大幅度下降。還是以“金頭盔”為例,參與比武的殲-16明顯就是中國空軍的一款四代半水平的空中優勢戰機,有著極其強悍的空戰性能,這是戰斗轟炸機之流不可能相媲美的。
殲-36效果圖
至于說出自成飛之手的國產新型隱身戰機原型機,或許是因該機龐大的體格和同樣不菲的起飛重量,讓一些人堅持認為其并不是第六代戰斗機,而是用于取代殲轟-7的隱身戰斗轟炸機。但還是那句話,功能相對單一的戰斗轟炸機早已是一種落后的產物,被多用途戰斗機所取代乃是必然的大趨勢。
殲-36效果圖
在殲-36這里,其采用了帶有雙三角翼特征的鉆石翼型。很明顯,這是要以前端三角翼刺破空氣,帶來更好的高速飛行效果;而后端的三角翼則加大翼展,提高飛機升力。這種技術特點和所追求的性能,是只有強調在不同高度和速度狀態下,均具備良好機動性的戰斗機,才會擁有的。功能單一且不追求高機動性戰斗轟炸機,則完全用不著這樣,否則就是成本和性能的浪費。
戰斗轟炸機已是落后機種
所以說,別再把殲-16和殲-36看成戰斗轟炸機了,多用途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其實并不難區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