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諸多女星曬出的一張張撕拉片美照引發關注,使得這個本該消失在現代生活中的攝影名詞再次翻紅。
繼CCD之后,“撕拉片”正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一張150到200塊,部分攝影工作室單張收費甚至達300-400元,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小年輕們正在經歷這場時尚輪回的洗禮。
什么是撕拉片?
這是一種即時成像攝影技術的俗稱,通常指以寶麗來和富士為代表的拍立得相機及其相紙。
它使用獨特的膠片包,在使用相機拍攝完成后,需要等待一定的反應時間,手動“一撕”再“一拉”,將照片和底片分離后即可出片,因此得名撕拉片。從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撕拉片在商業攝影領域和藝術領域都擁有一片天地。
直到2000年左右,這種在攝影上的便利,終究輸給了更加快捷的數碼攝影,撕拉片的核心賣點即時成像被手機和數碼相機覆蓋。撕拉片也因其成本太高、銷量太少被時代拋棄。
寶麗來從2001年開始就大量關停工廠,到2009年時,全球僅剩一家荷蘭工廠還保留了生產的機器,但配方和技術均已被銷毀,生產線徹底中斷,而富士也在2016年宣布停止撕拉片相紙的生產。
那撕拉片為何會“文藝復興”?為何價格奇高還有人搶著買呢?
與手機即拍即看不同,撕拉片需要等待顯影,成像效果取決于溫度、濕度,易產生褪色、偏藍等隨機效果,被賦予“開盲盒”式體驗。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增加了用戶的期待和驚喜。
再加上作為照片,它的成像質量優于普通拍立得,如分辨率更高、層次感強、畫質更細膩,因此頗受追捧,而且越稀缺越激發人們的收藏欲望,網友甚至稱其為“紙片茅臺”。
而且,撕拉片的主要生產商寶麗來和富士早就全面停產了相關產品,現在全靠庫存或二手貨“續命”,因無法再生產,商家以“拍一張少一張”為由營銷其稀缺性,這也正中當下年輕人的心,畢竟沒有人可以抵抗“絕版”二字的吸引力。而鞠婧祎、劉詩詩等明星曬照,加上小紅書、抖音上億次的話題熱度,喚起大眾對“撕拉片”的購買欲望。
另外,因為撕拉片相紙的保質期較短,一般彩色相紙保質期2-3年,黑白為3-5年,所以目前可以使用的撕拉片相紙已過了“保質期”。而在全球范圍內,這些過期撕拉片相紙的保有量大約是50萬張。
但即便已過期,一些照相館使用的相紙,仍以每張328-358元收費,一盒則需1500-2000元。
這波熱潮還順帶讓拍立得相紙、CCD相機等復古攝影器材價格起飛,富士拍立得相紙二手價已翻倍,官網長期缺貨。
對于撕拉片,網友的態度兩極分化,部分網友認為其具有懷舊價值與藝術收藏屬性;也有網友質疑商家夸大稀缺性,認為一張300元到400元的價格實在昂貴,沒必要花高價換一張薄薄的紙片。
專家則建議,年輕消費者追求“儀式感”的同時,但也需警惕過期相紙性能衰減與價格泡沫破裂風險。相比高價購入二手相紙,選擇提供保底服務的工作室體驗更理性。
你怎么看?
編輯:c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