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云南頻道
初夏時節,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娜妥壩茶廠組三級聯防所隊員巖科,一大早帶領隊伍完成了巡邊,踏著晨露歸來。
雨季來臨,巡邊路泥濘難行。巖科脫去浸透汗水的作訓服,目光掃過層層疊疊的茶園望向國境線:“我們身后是世代生活的家園,這道防線必須守住。”
近年來,西盟縣以“鎮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決心,將強邊固防作為頭等大事。當地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牢固樹立“專群結合”工作思路,聯合涉邊力量共同開展強邊固防工作,形成“軍管線、警管面、民管點、人管人”的聯防聯控格局。截至目前,成功創建4個省級強邊固防示范村,力所拉祜族鄉獲評首批“全國平安邊境模范鄉鎮”。
聯防隊員在巡邊。李毅攝
立體防線構筑銅墻鐵壁
與娜妥壩茶廠組三級聯防所遙遙相望的娜妥壩新街組聯防所,海拔近2000米,背靠地勢險峻的娜妥壩大黑山。這里長年雨水豐沛,給強邊固防工作帶來諸多挑戰。
“這套系統覆蓋了全部重點路段,但機器不能完全替代人,依靠群眾的力量才是根本。”娜妥壩新街組聯防所所長金樹良指著邊境線上的智能監控屏,調出頭一天聯防隊員在陡坡巡邊的錄像說:“聯防所實行‘定人定責、區域到人’的24小時值班備勤制度,確保隊員每日巡邏不少于3次。”
自聯防所建立以來,西盟縣深入推進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建成具有歷史意義的邊境立體化防控設施,招錄人防力量參與守邊固邊,物防技防設施維護實現常態化。同時,定期與部隊聯合巡邏演練,與相鄰聯防所保持聯動協作。在完成守邊任務的同時,隊員們還積極參與村組義務勞動,兼顧家庭事務。面對重重困境,他們始終選擇堅守。
面對年均2300毫米的降雨量和陡峭山路,這支由本地村民組成的隊伍展現出獨特優勢。金樹良說:“我們大部分聯防隊員都是本地人,熟悉每處溝壑,精通民族語言,堪稱打擊跨境犯罪的‘活地圖’。”
安全穩定的邊境環境是發展的基石。西盟縣以強邊固防為引領,堅持政治引領,推動強邊固防組織體系邁上“新臺階”;堅持群防共治,邊境管控屏障體系實現“新突破”;堅持同向發力,管邊控邊工作質效開創“新局面”。通過一系列舉措,西盟縣堅決遏制跨境犯罪反彈,邊境重點地段得到有效管控,非法出入境行為得到根本遏制,越境違法案件全數查處。
基層治理催生平安密碼
強邊固防不僅需要物理防線,更離不開基層治理的“軟實力”。在力所鄉圖地村,網格化治理正悄然改變邊境村寨的面貌。
“扎體家新買的摩托車有沒有上牌?”“活動室周邊環境要勤打掃……”圖地村網格員李巖年的手機微信群里,消息不斷跳動。這個距離邊境線不到10公里的拉祜族村寨,網格員已成為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
“過去調解糾紛要翻山越嶺,現在‘四微工作法’(微排查、微調解、微服務、微宣傳)讓矛盾化解在萌芽。”力所鄉黨委副書記、武裝部部長巖溫相介紹,近年來,當地緊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黨建引領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徑,聯合“黨政軍警民”強邊固防力量,完善治理體系,開展邊境模范創建活動,切實做到矛盾在一線化解、平安在一線守護、固邊在一線落實,繪就“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的和諧圖景。
強邊固防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唯有擦亮安全穩定的“平安底色”,方能筑牢幸福生活之基。西盟縣以強邊固防為依托,堅持“五級書記”抓邊防,實施精細化網格管理,科學設置482個網格,實現精準排查化解、精細服務管理,做到責有人擔、事有人辦,以最小“作戰單元”發揮最大“管控效能”,全縣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前列。
從村規民約入手,西盟縣以解決村民困擾為基礎,大力整治不良風氣及村寨陋習。“現在矛盾少了,群眾生活更幸福了。”李巖年的話,成為西盟縣強邊固防治理成效的生動注腳。(李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