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云南頻道
初夏時節,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鮮食玉米種植示范基地迎來豐收。經專業測產,該基地玉米畝產達1.94噸(鮮穗),刷新當地鮮食玉米單產紀錄,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走進示范基地,連片的玉米植株挺拔齊整,翠綠苞葉包裹著飽滿的玉米棒,空氣里浮動著清甜的香氣。農戶們穿梭在田間采收,只見雙手翻飛間,籮筐很快便裝得滿滿當當。
采收后等待分揀打包的鮮食玉米。邱海艷攝
“景谷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吸引了我們到這里開展示范種植。”云南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錢紅雷說,今年2月20日播種的鮮食玉米,僅用70天生長期就實現高產,畝產突破1.9噸,成品率高達92%。
在永平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冷庫作業區,新采收的玉米堆積成山。工人們正嫻熟地進行去蒂、分揀、裝箱等工序。值得注意的是,這支專業隊伍中約七成來自玉溪市通海縣,他們不僅是熟練工,更是鮮食玉米種植的“土專家”。
“鮮食玉米種植周期短、風險低、收益穩。我們通海種植鮮食玉米的農戶年均收入多在15萬元左右。”來自通海縣的柳海英邊分揀邊介紹,完全不用擔心銷路,公司不僅保底收購,還全程技術指導,大家只管放心種。
景谷縣永平鎮鮮食玉米種植基地。邱海艷攝
據了解,為確保種植效益,企業創新推出全鏈條服務模式:派出農技團隊實地勘察土地條件,“量身定制”種植方案;統一墊付農資農具,降低農戶投入成本;簽訂每公斤2元的保底收購合同,徹底解除后顧之憂。“即便是種植西瓜、甘蔗等作物的輪作地塊,通過深翻整地和土壤改良,同樣適合種植鮮食玉米。”錢紅雷補充道。
作為生鮮市場的“新寵兒”,鮮食玉米對時效性要求極高。為此,企業建立起嚴苛的保鮮體系:采收后3小時內必須入庫預冷,持續8小時的冷鏈處理鎖住鮮甜。依托完善的物流網絡,日供昆明市場500~800噸,佛山市場1000~2000噸。此外,產品還進入連鎖商超,年需求量超5萬噸。
據了解,永平鎮的成功經驗即將在全縣推廣,按照發展規劃,到2025年末,景谷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將擴至1.2萬畝,帶動2000余戶農戶參與,預計實現總產量1.5萬噸、總產值6000萬元。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農帶農機制,讓“黃金作物”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示范基地建設是景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景谷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地理標志品牌,推動鮮食玉米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適鋼、余紀華、周翔宇、邱海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