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個民族,56朵花。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位少數民族勞動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更有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
值此“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我們心懷敬意,將目光投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關注那里默默奉獻的少數民族勞動者,去欣賞他們以勤勞和智慧書寫出的勞動者之歌。
——編者按
全國政協委員 李依媧娜
“我還在從活動現場回來的路上,請稍等一下。”和全國政協委員李依媧娜約定的采訪時間一再推遲。臨近“五一”小長假,作為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即將舉辦的相關文藝活動的執行工作人員,她正忙著進行各項準備工作,迎接即將到來的旅游大客流。
李依媧娜所說的“活動”,就是將于“五一”期間舉辦的2025年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屆時,會有來自國內外近10萬游客齊聚佤山滄源,共赴這場‘激情滿滿、幸福長久’的泥浴盛宴,深度體驗‘佤式’狂歡。我負責相關工作,累并快樂著。”李依媧娜說。
“滄源縣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滄源旅游資源豐富,除滄源崖畫、創世史詩《司崗里》、佤族原始部落翁丁村外,還有拉木鼓儀式、佤王宴等民俗活動。”
“作為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佤族傳統村落之一,翁丁村老寨就是一部鮮活的佤族文化史,是中國佤族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實物見證,是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老寨仍然保留著佤族傳統村落的要素布局和房屋特征,村民傳承著佤族的生產生活習俗。”
每每談及自己的民族和家鄉文旅產業發展,李依媧娜總是滔滔不絕。近年來,滄源縣充分發揮當地自然古樸、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的特色優勢,大力發展文旅等產業,寫好民族文化文章,打好邊境小城旅游招牌,走出了一條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路子。不僅在綠色生態發展中將好風景變成好“錢”景,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
為了更好地以文旅高質量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百姓吃上“旅游飯”,李依媧娜沒少想辦法。
“要打好邊境小城的旅游招牌,就要和各地的游客打交道。但以前村民們不太會說普通話,很難與外地人交流。”李依媧娜發現,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雙推”工作,可以為佤族同胞們發展文化旅游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保障。為此,她積極響應縣、鄉、村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制度,組建百余人的普通話推廣工作組,突出對教育、景區、服務行業等部門進行指導和督促。“現在游客進入景區,村民都能在路邊大大方方招攬游客,主動講解村寨里的佤族文化。可以看到60多歲的老人既能唱佤調,也能用普通話給游客講述班洪四大嫂、班洪鄉抗英的故事。”
為了不斷加強文旅工作人員的綜合服務能力和素質,李依媧娜還組織開展了各類培訓活動。“文旅發展的關鍵在人,所以必須提高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李依媧娜介紹,滄源縣每年都會結合實際對景區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開設禮儀文化培訓,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課。“目的就是要把我們當地的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故事和愛國主義教育故事講好,讓更多人認識滄源、愛上滄源。”
如今,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佤山人民已經走出了一條文化路、致富路、振興路。“2024年我們舉辦了66場文藝下鄉活動,接待國內外游客328.97萬人次,同比增長22.76%。2025年春節假期游客接待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說起這些年的文旅成績,李依媧娜充滿了自豪。談到對未來的展望,她表示,將繼續深挖在地文化,樹立地理標識,打造特色IP,推動景區建設和文化活化與體驗升級,持續將非遺、民俗、手工藝等融入旅游場景。“我們的文化不該困在大山里,應該讓更多的人看見!”
記者 :奚冬琪
文字編輯:奚冬琪
新媒體編輯: 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