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秋,當李振華抱著裝滿軍功章的紙箱走出營區時,身后的哨兵沖他敬了最后一個軍禮。這個哈工大畢業的國防生,在部隊管了八年被裝物資,轉業安置表上"環保局事業編"六個字,像根刺扎在戰友們心里。機關樓前那棵他親手栽下的梧桐樹沙沙作響,仿佛在替他回答那些飄在風里的議論:"正連職轉業怎么混成事業編?""部隊管倉庫的到地方能干啥?"
報到那天,政務大廳的玻璃門映出他僵硬的倒影——常年穿作訓服的人,此刻被不合身的西裝勒得脖頸發紅。人事科長遞來的崗位說明上,"輔助崗位"四個字格外醒目,辦公室角落里那張掉漆的木質辦公桌,就是他新的"戰位"。"小李啊,先跟著老張熟悉環評材料初審。"科長拍拍他肩膀,塑料文件夾落在他桌上濺起薄灰。
質疑聲來得比想象中更快。某個加班的雨夜,茶水間的對話順著門縫鉆進來:"部隊下來的也就整理檔案還行""事業編天花板擺著呢"。李振華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排污企業分布圖,光標在城北工業區反復畫圈——那里有二十七家重點監管企業,排污許可證卻三年未更新。他摸出隨身帶的迷彩記事本,扉頁上"保障有力"的連隊標語被摩挲得起了毛邊。
三個月后,全市首例"排污許可證延續預審機制"在環保局推開。這個啃了三個月專業書籍、跑遍城北每家企業的轉業軍官,把部隊"彈藥前置"的理念化成了六十八頁操作手冊。當某化工廠老板舉著錦旗沖進局長辦公室時,人們才發現這個總坐最角落的"事業編",竟悄無聲息地解決了困擾開發區兩年的環保頑疾。
2021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最吃勁時,李振華的迷彩保溫杯成了審批科標志物。凌晨兩點的辦公室,這個習慣把A4紙按軍用標準碼齊的轉業干部,正對照著衛星地圖核查某新建項目的生態紅線。突然響起的手機震動嚇了他一跳,屏幕上是妻子第七次取消的預約產檢提醒。窗外的路燈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恍惚間像是回到了當年在部隊值班的深夜。
轉機出現在2022年春天。某新能源車企的環評報告在評審會上被專家當場駁回,企業代表急得直拍桌子:"耽誤了投產你們負得起責嗎?"正在做會議記錄的李振華突然起身:"給我四十八小時。"所有人看著他掏出測繪筆在平面圖上勾畫,那姿態像極了當年在沙盤前推演戰役的參謀。兩天后,當他帶著重新測算的污水管網方案出現時,局長發現這個"事業編"的眼底布滿血絲,手里還攥著半塊沒吃完的壓縮餅干。
去年深秋,當組織部的任命文件貼在公示欄時,剛送走最后一波辦事群眾的李振華,正蹲在走廊里幫保潔阿姨修手推車。他白襯衫袖口沾著機油,手里改錐擰動的節奏,和當年在倉庫保養裝備時一模一樣。新做的桌牌上"審批科科長"幾個字微微反光,照見窗外飄落的梧桐葉——就像他離開部隊時那棵親手栽下的樹。
如今走進環保局三樓最東頭的辦公室,還能在文件柜里發現那個迷彩記事本。最新頁記著全市重點項目的環保臺賬,頁腳卻藏著句沒頭沒尾的鋼筆字:"保障有力,不限戰場。"茶水間的議論早已變成:"李科審過的材料比檢測儀還準""他帶的兵個個能打攻堅戰"。而當年質疑聲最大的老張,現在逢人就念叨:"部隊淬煉過的人,放在哪都是塊好鋼!"
(經歷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