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兄長連翻身都做不到,弟弟卻開著跑車泡酒吧?真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2025年5月,上海浦東檢察院公布了一起案件,撕開了人性最丑陋的裂痕。2019年李震在上海某保安公司擔任隊長,在一次返崗途中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被鑒定為工傷一級傷殘,每月可領取近1.6萬元的工傷保險金。
但是由于保安公司招聘年齡限制(不超過45歲),李震當時借用了弟弟李東的身份證辦理入職,因此工傷保險金是直接打入李東的銀行卡。2024 年,上海社保中心核查的時候發現李東長期沒有進行身份認證,而且他銀行賬戶里資金流向很不正常。浦東檢察院參與調查之后,發現李東一家四口沒有正經的收入來源,卻能在老家蓋起三層小樓,更過分的是,他的兒子居然開著紅色奔馳敞篷跑車招搖過市。
諷刺的是,買跑車的首付款,正好是李震的交通肇事的賠償款。而真正的工傷受害者李震生前只能躺在硬板床上,無人照顧,2021年,李震因為長期無人護理、褥瘡感染,在漏雨的破舊老宅中病逝。可李東卻把這事兒瞞著,冒領保險金,一共領了 58 萬塊。而這種"用親人苦難換富貴"的行為,已經從家庭糾紛升級為詐騙罪,2025年3月,浦東檢察院以詐騙罪批捕了李東。根據《刑法》規定,詐騙公私財物50萬元以上,法定刑期十年起步。
但比法律審判更殘酷的是倫理拷問。有村民透露,李東被捕前曾囂張說:“花自己卡里的錢犯什么法?”而辦案檢察官在老宅找到沒有拆封的8元導尿管時,忍不住落淚:“這些錢但凡有一分用在哥哥身上,他都不至于走得那么慘?!?/p>
說到底,這起案件暴露的不僅是人性的貪婪,更是制度的疏漏。工傷保險金發放機制中,受益人身份核驗很多都依賴申報材料,動態監管長期缺位。社保部門往往在年度核查時才通過電話、信函確認生存狀態,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所以,相關部門是不是可以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對接公安戶籍、醫療等系統,實現受益人狀態實時更新;引入人臉識別、指紋驗證等生物技術,要求定期到指定地點完成生存認證,讓“李震”們的悲劇不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