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大部分百萬年薪背后,總有紅利加持。
雖然百萬年薪如今已成為無數公眾號在標題中拿來調侃的標簽,但須承認并不容易做到。每個百萬年薪故事的背后,都有大量的紅利在助推。地區、行業、導師、職業、個人天賦……我們認為這些維度決定了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勝算。
年薪多少不代表衡量成功與幸福的唯一標準,我們既不想教大家“厚黑學”,也不想寫“幸存者偏差”的故事。這個系列,將會帶你挖掘每位年薪百萬的受訪者在關鍵之時所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創想,愿我們能從中看見,紅利潮水的方向。
一只機器貓能夠成為人類小孩的好朋友,是1970年日本漫畫家藤本弘的劇情設計。做有生命力的AI角色,是陳小翼2025年的職業目標。
從國內頭部游戲大廠到知名影視公司,到加入知名IP一路晉升為副總裁,如今又投身AI視頻領域——做自己熱愛的事,給陳小翼帶來了正循環。喜歡游戲,她就圍繞游戲寫文章、做視頻,在玩家的認可與喜愛中取得成就感;愛看綜藝,她就去喜歡的節目里做綜藝后期;喜歡某個知名IP,就去加入該IP團隊,用自己的創意讓這個IP讓更多人熟知;對AI創作感興趣,就第一時間投身AI浪潮中,用自己積累的審美和經驗來參與這場盛會。
在如今人人自稱“牛馬”,用玩笑消解現實痛苦的時代,陳小翼非典型的職業路徑,看上去更像一個童話。當然,INFP性格的她,在過去的工作中也并不是總能事事如意。但多數時候,陳小翼很難記住工作中的遺憾。或許是因為心懷熱愛,她自帶治愈的能量場。
在一次內容制作的分享會上,我見到了陳小翼。她戴著金屬邊框的眼鏡,在舞臺上講話時聲音很輕,語速不疾不徐,視線偶爾和臺下的人交匯。在她分享里,有最先進的AI視頻技術,也有讓她堅持AI視頻創作的初心:那是一個用AI生成的特效場景,已經接近電影大片效果。
當人們驚訝于她從文化行業來到到AI創作的一線時,她對于自己的跨界選擇這樣評價:“做管理要考慮的事情很多,做內容更單純一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容易覺得累。”
初入職場,選擇優先嘗試喜歡的事情 ╱ 01
順勢而為,選擇加入網紅IP團隊 ╱ 02
選擇在一家公司十年深耕,成為六邊形戰士 ╱ 03
新技術浪潮襲來,短暫休息后選擇再度跨界╱ 04
尾聲╱ 05
初入職場,選擇優先嘗試喜歡的事情
年齡:18~20|年薪:1萬~2萬
陳小翼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好學生。
學生時代的陳小翼可謂“隨心所欲”。高中時她不是尖子生,卻在同年級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假期時,她喜歡和游戲中的好友聊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高三上學期,陳小翼決定嘗試考取藝術類專業。她通過將自己做的《瘋狂兔子》的周邊展示給考官老師,換得了心儀專業的一紙通知書——要知道,整個高中,因為忙于學業,陳小翼都從未有機會經過藝術機構培訓。
由于一直把時間放在自己喜歡的游戲、影視上,“佛系”的陳小翼在大學期間一直都是中游水平。“高中的時候要忙著高考,喜歡很久的游戲只能擱置,考上大學了自然要把游戲時間補回來。”大學的前兩年,陳小翼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游戲的海洋。
《飛飛》[1] 是她最喜歡的游戲。她自打初中暑假就開始玩這個游戲,不僅在游戲中付出時間,還堅持在游戲論壇中發表游戲視頻,分享玩家游戲中的故事。
憑著自己獨特的游戲見解,陳小翼交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拿到了第一張“游戲行業通行證”——
某天下午,陳小翼在游戲論壇里意外看到,一家游戲大廠在招游戲編輯的實習生。
考慮到游戲大廠也有類似《飛飛》的游戲品類,或許需要對這類游戲熟悉和了解的創作者——因為極具個人風格的游戲視頻和文章,陳小翼曾受官方邀約,時不時會給《飛飛》做一些創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投遞了簡歷,并附上了自己發布的這些作品。
簡歷很快就收到了回復,陳小翼也如愿進入了游戲大廠實習。
然而,六個月的實習讓她發現:“游戲編輯”可能并非一項讓她能夠堅持長期從事的事業。
游戲頻道工作內容與預期有差異。和想象中探討游戲自身內容和玩法不同,工作中實際更多在采訪行業大佬、寫宏觀層面的嚴肅行業報道。她還看到,有相當一部分游戲從業者不是在琢磨怎么做好游戲,而是在追逐流量:代言人、漂亮的coser、游戲銷售額、產品噱頭,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后來,頻道人員變動,師傅調離北京——大三的陳小翼也在實習期結束后不再續約。
更令她遺憾的是,同一年,網游《飛飛》改版,游戲老玩家紛紛離開,陳小翼也和游戲中的朋友們彼此告別,離開了這個陪伴自己多年的烏托邦。
[1]《飛飛》:《飛飛》(FlyForFun)是 韓國GalaLab 開發,在中國大陸地區由網易發行的一款以飛行為特色的MMORPG游戲。部分玩家認為《飛飛》是“治愈版的《魔獸世界》”。
紅利點評:
陳小翼在2009年選擇加入全國前三的互聯網游戲大廠,無疑是抓住了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紅利期。2009年,中國互聯網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網民規模持續增長,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游戲產業作為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當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到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5%,居世界前列。陳小翼選擇加入頂尖游戲公司,不僅順應了時代趨勢,還站在了行業前沿,享受到了互聯網紅利帶來的職業發展機會和廣闊前景。
順勢而為,選擇加入網紅IP團隊
年齡:21~22|年薪:2萬~3.6萬
陳小翼就讀的大學風格是“實踐為先”。早在她讀書的時候,“大二大三提前實習”就已成校園常態。在這樣的環境里,陳小翼只讓自己休整了一個月,便又加入了知名影視公司的后期部門。該部門主要負責電視娛樂節目的包裝,以及頒獎晚會、電影預告片等宣發類物料的制作。
在這個男女比例10:1的部門里,情緒壓力與工作強度形成雙重挑戰。周圍的前輩們倒是都很愿意提攜自己,但也因為他們都是技能滿分的“大佬”,陳小翼在這個缺乏同齡、同性別、同水平的朋友的地方感到孤獨——每個人都非常厲害,大家幾乎都把全部的時間投入了工作。
所謂“痛并快樂著”,實習結束后,陳小翼有深刻感受到自己后期技術的提升。“有種小菜鳥被大佬帶飛的感覺。如果在學校時能力只有4分,那么實習之后,我的后期水平能夠提升到6分。”
這樣的成長,也為陳小翼和自己最喜歡的某卡通形象IP產生交集埋下了伏筆。
一切開始于周圍人對該IP的喜愛。當時這個IP角色已成為一種年輕人的社交符號,不僅妹妹喜歡,游戲中的朋友也會用其相關表情包。潛移默化中,陳小翼也愛上了這個可愛的IP。
當時,韓國二代女團WonderGirls的《Nobody》一路火到中國,很多IP形象也推出了模仿這首歌舞蹈動作的表情包。在妹妹的建議下:“如果把我們喜歡的這個IP的表情包剪成一支MV,一定很有意思。”作為給妹妹的禮物,陳小翼連夜創作。
讓陳小翼始料未及的是,該視頻一經上傳至貼吧,就收獲了不錯的反響,陳小翼借助作品聯系上了IP的官方團隊,她被正式邀約為IP團隊的編外人員。不僅如此,她們把這支視頻上傳到土豆網,還收獲了上百萬瀏覽和眾多網友的好評。
與游戲大廠和影視公司的兩段實習并行,她每隔一到兩個月參與一次IP的集中制作。
那時的IP公司,還是位于北京三環寫字樓里的一支小團隊。這個由幾個年輕人組成的創業團隊,發展尚屬于初期階段——為了陳小翼的未來考慮,團隊創始人當時說:“不建議馬上入(正)職”。
雖然被“勸退”,但陳小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愛這個IP,也見證過粉絲對其的喜愛。在一次北京西單大悅城的簽售會上,熱情的讀者一直從五樓排隊到地下一層。拋開大伙目前看上去剛剛起步的現狀,從長遠來看,團隊全都是和她一樣熱愛這個IP的人,公司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陳小翼反倒成為了最不在意當下的那個人。她愿意“為愛發電”,也從不考慮“做IP不賺錢怎么辦”——當時的實習工資每個月有1500元,平時接接學長學姐外包的工作,生活費完全夠用——她可以用副業來養夢想。
這種日子持續了近兩年。2011年畢業季,作為同學中的“另類”,陳小翼沒有參與校招,也暫時沒有讀研深造的考慮。她不去影視公司,不去電視臺,不去互聯網公司,而是選擇正式成為這個小團隊的一員。
紅利點評:
陳小翼借網絡媒體時代紅利,用影視公司剪輯技巧制作IP視頻,獲觀眾彈幕、評論即時喜愛的正反饋,還贏得參與IP制作機會。這種反饋的即時性、互動性與傳統媒體間接反饋不同,盡顯網絡媒體優勢,她也借此找到適合的工作方向,為長期創作動力奠基。
選擇在一家公司十年深耕,成為六邊形戰士
年齡:22~32|年薪:2萬~60萬
在IP團隊的日子,陳小翼一路從基礎員工做到了副總裁,也經歷了動畫制作到設計、產品孵化、游戲和展覽等多領域發展。
升職的序章始于一款聯名卡牌產品。
公司剛接到這項關鍵的聯名合作任務時,還在擔任后期制片的陳小翼接下了這個充滿未知的挑戰。合作方是知名游戲《三國殺》,她從開始研究卡牌游戲的設計,結合多年的游戲經驗,她把IP形象巧妙的融入游戲卡牌設計之中,帶領團隊與合作的畫手一起打造出市場爆款。
憑借這次出色表現,陳小翼從單純的后期制片角色,成為“X部門” (公司新開辟的業務線,專門做產品孵化)的負責人,開始從0開始組建新團隊。陳小翼很高興,這意味著她正從“只管事”邁向“既管事又管人”的新階段。起初,這只是一個三人小團隊,后來隨著業務不斷擴大,陳小翼直接或間接管理的人員上翻了十倍。
2014年到2016年間,她獨立孵化產品,參與籌備了該IP的獨立展覽,做IP的玩具產品線……始終在創作一線的她,將每一個難題都視為有趣的挑戰,用心守護著這個受人喜愛的形象,這些經歷都成為了她的寶貴經驗。
雖然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在對自己有著諸多提攜的老領導離開兩年后,陳小翼突然后知后覺地意識到,除了創作之外,她不得不把時間更多地放在管理工作上——在帶領團隊獲得了多個行業獎項的認可后,成績突出的她晉升為VP,主管內容與設計。
在外人看來,升職帶來的是大好機遇。但在陳小翼看來,原本有老領導作為緩沖,許多事務無需過多操心,而如今,她卻不得不直面那些超出年輕的自己管理能力范疇的工作。
這一時期,她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發現長期從事新業務孵化,讓她對文化行業有了廣泛涉獵,卻也使她難以在某個領域深耕。在她看來,自己在動畫制作、產品設計等細分領域,與那些專精人才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她的優勢,實際上是能夠用自己的行業視野和審美,來貼近品牌以及消費者的心理來思考。
2019年,公司被收購,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管理模式更加集團化、正規化。三年后,陳小翼離開了這家留下了十年青春記憶的公司,以顧問角色繼續陪伴IP成長。
即便是現在,陳小翼回憶起與老同事們一起,為自己喜歡的IP并肩作戰的日子,仍會熱淚盈眶。
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三里屯的IP首展,連續七天的搭建期里,有一次她與工人一起布景到凌晨三點,直到白天人來人往的太古里露出安靜一面。當測試燈光在廣場上亮起,角色的卡通輪廓在玻璃幕墻上投射出溫暖的光暈,而她站在自己喜歡的IP面前,身旁并肩的是創造IP生命的原作者——那一刻,她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幸福和值得的。
正是因為這些寶貴的、難以復制的經歷——陳小翼明明可以憑借十年大熱IP的工作經驗,攀登更高山峰,但在考慮入職其她相關公司時,她卻想要歇歇。
“我想要把完整的愛都留給它。”
紅利點評:
陳小翼在面對新業務時展現出的勇氣和能力,正是她抓住時代紅利的關鍵。她不僅憑借自身豐富的經驗迅速拿下新業務,更是在成為負責人后,始終堅守在內容創作一線,親自參與新業務的孵化。這種基于內容本身的嘗試,不僅讓她收獲了更多技能,還為她帶來了職業晉升的機會。
新技術浪潮襲來,短暫休息后選擇再度跨界
年齡:32~36|年薪:100萬+
2021年離開IP公司的那一刻,陳小翼驚覺自己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年。
在意識到這一點后,曾經毫無知覺的生理感官,好像突然復蘇了,它們大聲喧囂著,告訴陳小翼應該歇一歇。
猶豫不決的時刻,未競的學業拯救了她——2017年,陳小翼考取Top2學校的藝術管理碩士,課程已經學習完成,但因為工作原因和拖延癥,她一直沒有寫畢業論文——陳小翼決定GAP一段時間,拾起論文的寫作。
開題報告前十天,陳小翼在小紅書刷到藝術家Simon蒙勝宇用AI作畫時,童年被迫中斷的繪畫夢想忽然蘇醒,她立刻敏銳捕捉到了技術革新背后的機遇。
“看到AI能作畫的瞬間,小時候的夢想被喚醒了。”童年的陳小翼愛畫畫,但是以畫畫為職業卻不是傳統中國家庭的第一選擇。陳小翼想,“沒能堅持畫畫一直是我心中的遺憾,當我看到能用AI畫畫,真是太驚喜了!”她趕忙聯系導師,分享自己的發現之后,她提出了修改選題的想法。導師對此表示支持。
不僅希望做好AI這個選題,陳小翼也希望今后能從事AI相關的工作。為了看看自己在這個行業能夠做到什么樣,她珍惜自己過去的積累,也想要自己試一試。
陳小翼找到了國內最早從事AI藝術創作研究的社群,和大家一起研究新的技術。對她來說,第一次通過自己復現代碼,用AI畫出來“apple”的心情,是任何事物都難以比擬的。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陳小翼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隊,參與了許多場AI比賽。希望從中提升自己對AI技術的掌握,也在跨界的初期,積累了更多年輕創業者的人脈。
2023年6月,陳小翼第一次參加黑客松[2]比賽。這段經歷可謂緊張又刺激,她帶領著一支非科班團隊,在3天內完成了6個模型的訓練和Presentation。最終,這支非科班團隊用行業審美+工程能力的差異點斬獲了三等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收獲了這份寶貴的榮譽。
作為最早一批接觸AI創作的人,陳小翼在2023年做了很多嘗試。她首先加入互動影視頭部企業,擔任“AI+游戲制作人”。接著,她沒有放棄通過比賽歷練技術,在剩下的半年中,她參與了多場由AI公司、知名媒體,行業機構等主辦的黑客松賽事,將參與賽事的范圍從模型訓練領域拓展到應用創新,屢獲佳績的同時,也收獲了一眾散落在行業各個AI頭部公司的朋友們。
2024年初,陳小翼受邀加入AI動畫實驗室。她和團隊籌備制作的AI動畫短片在電影節嶄露頭角,獲得了最佳影片的認可。
那段時間,她在為AI公司所做的showcase中,藏入了一點獨屬于“內容人”的浪漫:“我做了一只AI小狗,特意邀請了前公司IP的御用配音師來配音。”
這是她對過去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迎接。
[2] 黑客松:編程馬拉松(英語:hackathon,又譯為黑客松),又稱黑客日(hackday)、黑客節(hackfest)或編程節(codefest),是一個流傳于黑客(hacker)當中的新詞匯。編程馬拉松是一種活動。在該活動當中,電腦程序員以及其她與軟件發展相關的人員,如圖形設計師、界面設計師與項目經理,相聚在一起,以緊密合作的形式去進行某項軟件項目。
紅利點評:
陳小翼抓住AI浪潮紅利,憑借優秀的審美、后期制作能力和在文化行業積累的經驗,成為AI視頻創作領域早期參與者,產出高質量作品。她通過參賽與不同人才合作,拓展人脈并延伸技術經驗,深入研究AI技術也讓其在創作中更具競爭力。這種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方式,契合AI視頻生成技術發展趨勢,為其未來發展奠基。
尾聲
有兩本書對陳小翼的職業選擇影響很大。
《小王子》為她帶來人生中對于童話的初印象。后來,她喜歡上IP,做AI創作,自己心中也一直有一塊地方,留給治愈人心的童話。
而“格子里的夜晚”書寫的《數字生命》則讓她看到了AI的可能性——AI在逐步實現各種功能,最終滲透教育、民生和軍事醫療等各個領域,助力主角收獲了攜手一生的摯友和偉大的商業成就。“小時候看的時候覺得科幻又中二,現在慢慢的感覺預言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主角與覺醒后具有自主意識的AI,最后形成類似“哆啦A夢與大雄”般的伙伴關系。
那我是不是可以親手做出一個“哆啦A夢”?給大家帶來像游戲一樣好玩,又像生活一般真實的體驗?陳小翼這樣想。
如今,要通過AI實現這件事,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我們有了一個新的使命,要把技術更好的帶給創作者們。”陳小翼明白,要想變革,唯有深度參與。她加入了頭部的AI公司,既是AI產品的一線使用者,又是創造者——令人動容的是,當時一起參加比賽的隊友們,大多也選擇了繼續與AI行業一起成長。
很有緣分的是,她很久以前在游戲大廠的實習,就是在如今辦公室大廈斜對角的位置。可惜,當初那家游戲大廠早已搬走。
兜兜轉轉十五年,陳小翼又回到了這個地方。站在窗邊,我們可以從大樓的招牌窺見商業場上的潮起潮落。一波互聯網浪潮過去,曾經的超級公司們也搬離了一批。大樓幾經易主,招牌變了又變,如今更多的AI公司占領了這篇土地。
結束拜訪離開前,我問陳小翼,她所期待的“哆啦A夢”真的能成真嗎?“一定能夠實現的,只是早晚的問題。”那副干凈的眼鏡背后,她目光堅定純粹。
撰文|田密
編輯|陳桐
排版|段春燕
封面圖|Warren Umoh (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