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驚詫于“4+4”事件。
事件的導火索,那起桃色事件,反而沒什么熱度。很多人終于明白,私德問題相對于公共利益,簡直不值一提。
驚詫也好,震驚也好,歸根結底還是“少見多怪”——很多人以為的“最公平”的領域卻隱藏著“最不公平”。
最大的不公,不是一個事情“你可以,我不可以”,而是你告訴我我可以,在我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后,又以“公平”的方式把我淘汰。
什么是大家以為的“最公平”呢?就是教育、學歷、文憑。
過去若干年,相當多的人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在30多年前,一個農村的初中生,如果考上中專,就能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從此不用再辛勞地種地為生。更不用說那些考上大學的底層孩子,一下子就實現了階層的躍升,成為國家分配工作的“干部”。
讀書,獲取文憑,一度成為無數人的信仰。
直到現在,一些家長還在卷孩子的教育。這些家長大多數曾受益于學歷教育,他們通過讀書成為了中產,分享了時代的紅利,也希望孩子復制自己的經歷,通過好好讀書,繼續被時代垂青。
這種刻舟求劍式的路徑依賴,彰顯了這些人認知的狹隘。
然而,誰的認知不受自己的經歷所限呢?誰不想要孩子實現家族階層的再生產或延續呢?
其實時代早已經巨變了,表征之一就是,學歷和文憑作為硬通貨、作為階層躍升門票的階段已經過去。歷史地看,那個階段不可能長期維持。
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早在40多年前就揭露了文憑與教育的“真相”——歷史上多數時候,決定一個孩子前途的,主要是他的家庭背景。事實上,學歷并不是硬通貨,它類似一種“紙幣”,紙幣必然超發,必然貶值。當學歷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最終決定一個人前途的,更多還是他的家庭、家族所擁有的資源。
一個人靠家庭背景獲取紅利,會顯得吃相難看。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給它包裝一個漂亮的文憑、學歷,就不難看甚至顯得好看了。
所以,你越來越會發現,那些擁有閃亮學歷占據優勢崗位的人,大多出生于條件不錯的家庭。至于你沒有家庭背景,也擁有閃亮的學歷,對不起,崗位有限。既然大家都有文憑,當然優先那些“素質更好”的,而所謂的素質與家庭背景密切相關。
拼學歷拼到最后,其實還是拼爹。這就是柯林斯所抨擊的美國的教育。
對于拼爹這種現象,很多人其實是能夠接受的。畢竟,將資源、階層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4+4的故事則告訴你,擁有一個優秀的爹,甚至可以定制一個學歷,定制一套合適的規則。
這就讓一些人很難繃。
于是又回到了若干年前被普遍批判的那個說法——讀書無用。
這與柯林斯的判斷類似。他在《文憑社會》中極端地指出,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與他的事業成功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虛假的。二者背后,也就是受教育與事業成功背后有一個共同的變量,那就是一個人的家庭背景。
有些人不解或憤怒的是,走捷徑,走綠色通道,沒有經過嚴苛的醫學專業教育,竟然可以當醫生,這不是謀財害命嗎?
對此,柯林斯在書中了一個更殘酷的觀點——相當多專業的所謂學校教育,根本就學不到有用的知識。工作中的技能,多數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學到的。確實,科舉時代的優勝者,讀的圣賢書也與治理社會沒多大關系,學歷時代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與自己所學專業風馬牛不相及。
最近被質疑的4+4,就是從美國學的。也就是說,在美國確實有很多醫生本科時并沒有學醫,但依然成了優秀的醫療人才。
所以,對于很多專業而言,讀大學根本就不是學知識、技能,只是拿到學歷文憑而已。在醫學領域讀8年,可能某種程度上就涉嫌浪費時間。
對有些人而言,殘酷性就在于——你以為通過讀大學學到知識,然后以知識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躍升,事實可能是你并沒有學到什么知識,你只是拿到了一張文憑而已,而文憑已經大幅度貶值了。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最后只是換了一張證書,隨著這種證書供應量增加,它就成了一張紙。
柯林斯因而說,(到了一定階段)教育非但不是社會流動的階梯反而是障礙——讓你被淘汰還無話可說。
這位老先生對美國教育的批判顯然過于極端了,讀書當然是有用的,或者說可以有“無用之用”的大用。他是社會學家嘛,總要以批判社會為己任。讀讀這樣的批判,還是有助于認識社會的。
有一些所謂的“不公”,是人類社會根深蒂固的東西。認識到這些,不必抱怨更不必絕望,知道社會何以如此就值得欣慰了。
正如讀書受教育雖然未必能讓你躍升,但不讀書不受教育可能連自己何以不能躍升都不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