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名護士論文中被曝出現“男性患子宮肌瘤”,一篇嚴肅的醫學論文竟出現如此荒謬的錯誤,引發各界關注。
目前,醫院已給予護士霍某某記過處分、降級處理。涉事期刊在其官網發布致歉聲明。
公眾的疑點頗多。比如,如此低級錯誤,為什么能出現又何以一路順利“通關”?基層的護理人員為何在臨床之外也需要發表論文?醫院在評定職稱、評先樹優方面,是否存在重論文輕臨床的現象?
簡單把醫護人員或科研人員論文造假歸咎于學風浮躁、學術失范、誠信失守,并不能完全解釋這荒誕。
離譜論文背后,除了學術品格等個人因素外,學術機制本身懲罰力度不足、對第三方機構查處乏力、醫療論文代寫灰產蔓延、行業魚龍混雜監管缺位都是“漏洞”。
同時,過度以論文論英雄的職稱評價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論文注水造假。
從不少醫務人員的實際經歷看,晉升及各類職稱頭銜等對臨床經驗、科研水平、教學、培訓都有要求,也成為醫護人員的壓力之源。
讓一個身處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在沒有科研基礎、沒有充足時間、沒有實驗室的情況下,去發表專業論文并不現實。
就論文本身,國家層面應通過技術升級盡快更新核查系統,以引導醫療單位及工作者對論文質量的重視,盡快將防控造假的端口前移,以此震懾造假的動機,從而減少學術不端的批量發生。
論文之外,更要修補制度不合理之處。對于醫療領域的科研人員,要考慮行業的特殊性和實效性。減少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論文、科研等硬性要求。
論文是檢驗學術成果的經驗總結,但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等同于論文。
在醫院排行榜中,科研水平都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指揮棒更加合理,才有可能扭轉亂局,讓醫生與論文建立需要與被需要的良性關系。
學術研究的核心在于求真務實,而非簡單粗暴地應對考核。此番曝光的案例中能夠看到,仍有部分從業者為了考核指標,不惜抄襲、造假,甚至可能求助于“論文中介”代勞操作。“婦科論文出現男患者”的荒誕案例,可視為這一畸形生態的縮影。
深挖造成離譜論文的原因,呼喚醫生評價體系回歸初衷、以主業論道,仍需改革目前國內對醫師的職稱評定方法、評價體系維度設置,唯有如此才能減少可怕的黑色幽默。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