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土壤不求索取,但求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欽佩,時時啟發我思考——應該怎樣對待工作、對待生命!”
5月8日晚,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立人報告廳,當舞臺上一位拄著拐杖、頭發花白的“老人”喃喃自語,讀出自己的日記,臺下觀眾被他的事跡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西南大學已故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侯光炯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前夜,西南大學檔案館以一場根據侯光炯真實事跡創作的情景劇《大地之子》,深切緬懷這位已經去世29年的人民科學家。
粉碎西方“卡脖子”封鎖,創造橡膠種植神話
話劇《大地之子》在短短一個多小時里,把侯光炯一生的閃光點展現在舞臺上。
侯光炯出生于1905年,為上海金山人,他出身貧寒之家,上完小學后,家人無力再供他升學。聽說南通甲種農校實行考試錄取、免費就讀,12歲的侯光炯便在1917年初秋告別家人,獨自乘長途汽車去南通甲種農校求學。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學農、愛農、為農,為土壤科學發展貢獻一生,艱辛而又坎坷的道路。
1935年7月,侯光炯代表中國出席了在英國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土壤學會,成為登上國際土壤學會講臺的第一位中國學者,他在大會上用英語宣讀論文,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土”概念,開世界水稻土研究先河,受到國外同行矚目。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正在美國考察的侯光炯婉拒國外同行的高薪挽留,并剃光頭發明志,毅然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決心農業報國,在養家糊口都難、沒有實驗設備的情況下,堅持土壤研究,力爭為老百姓增加“口糧”而奮斗。
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侯光炯從四川大學調整到剛成立不久的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戰略封鎖,橡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西方學者認定“橡膠林只能在北緯17°以內種植”,斷定中國這“脖子”被“卡”定了。
侯光炯不信邪,帶領20余名青年師生,深入云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考察,最后得出結論,向國家提出種植橡膠計劃并獲得成功,使得橡膠種植移至北緯26°,改寫了世界橡膠種植史的神話。
“早點起來,干晚一點,就能為人民多還一點債”
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年逾花甲的侯光炯,為將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他決心到農村去長期蹲點,“把有生之年剩下的分分秒秒都獻給農業現代化建設。”
1978年,侯光炯選擇了土壤種類眾多、代表性強的四川長寧縣農村蹲點搞科研,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自然免耕研究所,推廣自然免耕技術。他一蹲就是18個年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蹲點歲月里,他的時間表上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常常工作到凌晨3點半。劇中,侯光炯對弟子們說:“干工作就要有這種3點半精神。”
作為著名科學家,他得過很多榮譽和獎勵,但侯光炯認為這些榮譽和獎勵是人民給的,是“債”,自己的時間本錢不多了,希望從有限的時間里多爭取一點,為土壤科學多作點貢獻,“早點起來,干晚一點,就能為人民多還一點債!”。
劇情中有這樣一幕,他剛到長寧,看到村小的院壩里,農民放養著雞鴨,到處都是雞屎牛糞,他捐錢給村里,為學校修了圍墻;兒童節,他掏錢給從沒吃過蛋糕的全村孩子買蛋糕;一位農民的孩子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手術而求助于他,他翻完身上的所有口袋,連分分錢都掏出來,而第二天,他要給女兒回信,卻湊不夠買一張郵票的8分錢……
他自己住在茅屋、廟宇、破爛的鄉公所,吃著最簡單的粗茶淡飯,抽著8分錢一包的“勁松”煙,衣食住行與當地農民根本沒啥區別。
1989年,侯光炯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增加兩級工資,他卻每月留下369元,余下的371元全部用來設立土壤學青年科學獎勵基金和交納黨費。他還將3萬元稿酬全部捐贈給學校作為科研教育經費。
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并重獎10萬元。在頒獎大會上,侯光炯當場宣布:“這10萬元我一分錢也不要,將它全部用作農業科普博物館的建設和辦免耕技術培訓班,讓這筆錢再為國家作貢獻。”
“看著都是小故事,處處都是大情懷。”該劇編劇、西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鄭勁松介紹,劇中所有故事都來自侯光炯的日記、弟子們的回憶和檔案,全是真人真事。
鄭勁松介紹,年近90時,侯老還在長寧農村蹲點,生病了也不愿意住院治療,好幾年的春節都沒回北碚,目的是要指導農民春耕,因為屬于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他研究水稻土 深深影響了袁隆平
舉世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位“大地之子”,自詡“老農民”,和侯光炯的人生觀、價值觀高度一致。
袁隆平1949年考入相輝學院,該校在后來并入西南農學院,1953年畢業。侯光炯1952年從川大調入,雖然不是一個專業,但袁隆平聽過侯光炯的課,打心眼里崇敬這位老師。
《袁隆平口述自傳》曾記載,侯光炯提出的水稻土概念和土壤肥力學,對袁隆平日后攻克雜交水稻育種難關影響深遠。袁隆平一直記得這位前輩,尤其是侯老師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和一輩子干好一件事情的執著精神,深深地感染著自己。
據悉,本次演出活動由西南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主辦。《大地之子》自2018年創排以來,每年在校演出,曾入選中國科協2024年度科學家精神舞臺劇重點推介劇目和重慶市第九屆大學生戲劇演出季,獲原創劇目獎和優秀演員獎。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周本帥 部分資料照片由西南大學檔案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