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兒,竹籃擱墻根兒,山苜楂地頭冒尖兒嘞!
”五一小長假回村,聽見嬸子沖閨女喊。
這茬兒帶白絨毛的嫩芽,在我記憶里曾是豬槽里的常客,如今咋成了菜市場的“香餑餑”?上周趕早市撞見菜販子拎著塑料袋叫賣,半斤山苜楂敢標15塊,比隔壁攤的精瘦肉還貴兩毛錢。
穿碎花衫的大媽們攥著塑料袋往前擠,有個阿姨邊挑邊嘟囔:“比去年貴了三塊,再不吃該老嘍。”想起十年前跟著爺爺上山割豬草,漫山遍野的山苜楂隨便薅,哪像現在要挑葉尖泛紅、鋸齒邊帶露水的。“過了谷雨長稈子,清明前后才是寶。
”村頭大爺吧嗒著旱煙,說現在的年輕人連“掐尖留根”的講究都忘光了。
前陣子鄰居王叔把山坡上的山苜楂當雜草鋤,氣得他老伴直跺腳:“城里人開車來摘,你倒好,全給禍害了!”這野菜到底憑啥翻身價?菜市場碰到個戴眼鏡的大姐,說山苜楂焯水后涼拌能祛濕,炒雞蛋還敗火。
“俺們那會兒哪懂這些,就知道豬吃了長膘。
”賣菜的大叔插話,手里的秤砣在晨光里晃悠。
要說最饞的還是媽媽包的山苜楂餃子,嫩芽在開水里打個滾就變碧玉色,過涼水時滋啦一聲,青草香能飄滿院子。
擠干水切碎拌上五花肉,得加兩把蝦皮才夠鮮,咬開面皮那股子清爽,比城里餃子館的三鮮餡還勾人。去年教城里閨蜜辨認山苜楂,她對著手機相冊直犯難:“橢圓葉帶鋸齒,莖稈泛紅,跟路邊野草咋區分啊?
”也是,現在的孩子連麥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哪知道山苜楂專挑向陽坡長,根部帶點紅須才最嫩。菜市場的山苜楂大多捆成小把,葉片蔫巴巴的還賣得貴,哪比得上自個去山里摘的新鮮?
可年輕人總說沒時間,周末寧愿窩家里刷手機,也不記得老一輩“靠山吃山”的老話。嬸子把摘好的山苜楂碼在竹篩里,陽光曬得葉片發亮:“再過半個月,這茬兒就得長老,有錢也買不著嫩的。”想起摘要里說山苜楂能健脾胃、通腸道,老一輩沒說這些門道,卻知道啥時節吃啥菜,比書本實在多了。
現在去郊外踏青,看見泛紅的莖稈就走不動道,總忍不住蹲下來掐尖,還記著爺爺說的“留根給地留個念想”。這曾被豬拱的野菜,如今在飯館菜單上叫“山珍菜”,一盤餃子敢賣三十八,可咋吃都沒媽媽做的香。菜市場的喧鬧里,突然懷念起小時候的山坡,晨露沾著山苜楂的白絨毛,像撒了把碎星星。
不知道明年春天,這些藏在山溝溝里的寶貝,會不會被更多人惦記,又會不會被過度采摘斷了根。
但眼下五月正好,竹籃該派上用場了,錯過這茬兒鮮嫩,就得等來年清明雨了。“靠山吃山,更得護山。”蹲在菜攤前挑山苜楂時,突然明白老一輩傳下來的,不光是吃的講究。
這口春天的限定美味,從來都藏在懂時節的人手里,藏在留得住根的山坡上。你說,等咱們老了,還能在山里找到這帶白絨毛的嫩芽不?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給勤快人的甜頭,也是給忘本者的考驗吧。
趁陽光正好,風里還帶著青草香,拎上竹籃往山里走,別讓這“春季限定”成了回憶里的味道。畢竟,有些美味錯過就是一年,有些老講究丟了就難找回來了。
山苜楂在籃里晃悠,像在提醒:時節不等人,該嘗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