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這一趟來中國,終于不演了。一開口就挑明了:希望中國多買點美國國債。說白了,就是想讓我們繼續當那個幫他們兜底的“接盤俠”。
問題在這兒,為什么他們現在這么急?債臺高筑,壓力眼看頂不住了。2025年4月,美國聯邦債務已經飆到34.6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122%。利息一年就得還1.2萬億。這是什么概念?等于光是利息,美國就要拿出相當于一個大國全年財政收入的體量來填窟窿。而債務還在漲,天花板在哪誰都不知道。
表面風平浪靜,其實早已暗流涌動。美國國內的制造業早就空了。不少工廠連人都招不到,哪怕把時薪從18美元漲到23美元,門口貼的招工廣告像春聯一樣密,也沒人愿意干。年輕人更寧愿送外賣、跑網約車、接臨工,圖個自由自在,不愿在老掉牙的工廠里混日子。
為什么?根子就在那幾十年金融至上的經濟模式。錢都流向了華爾街,搞炒作、搞投機,搞得實體經濟一地雞毛。誰還愿意安心干制造業?資本逐利本沒錯,但當賺錢變成了玩數字游戲,真正能拉動就業、支撐國家競爭力的那部分反而成了棄子。
現在美國想回頭了。但來得及嗎?摩根大通都說了,這種“制造業回流”壓根就落不了地。看看現實就知道:美國工廠平均設備使用年限超過30年,電網還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新建工廠連接電都得排隊排兩年,企業投資哪來的信心?
更別說工人成本。美國制造業平均時薪35美元,是越南的十倍。哪怕降到23美元,也比海外高出40%。這種差距,是靠補貼彌補得了的嗎?更何況今天加稅、明天松綁,后天又出臺新規,誰敢賭未來十年政策不變?
所以美國人又打起了老算盤,指望中國接著買美債,幫他們穩住局面。但情況變了。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你印債我來買”的角色。我們已經連續18個月減持美債,持倉只剩7590億美元,比2013年峰值少了5577億。這不是一時沖動,是理性選擇。
現在30年期美債收益率超過5%,看起來回報高,但那是因為風險大了。美國借錢的成本高了,等于在告訴全世界:他們的信用不再是鐵板釘釘。繼續持有就像在接一顆越來越燙手的山芋,風險誰來擔?
這邊,中國干脆把錢砸進了實打實的科技硬貨。2024年芯片研發投入增長了37%。華為5G專利全球第一,比亞迪電動車在歐洲三輛就有一輛來自中國。
更我們不靠出口吃飯了。國內市場早就撐起了大半江山。“雙循環”戰略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提到65%,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就是最堅實的后盾。美國想卡脖子?不好意思,這次我們不只是抗住了,還反手給了回擊。
對125%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把12家美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還聯合了80多個國家在WTO告美國搞單邊主義。這不是逞一時之快,而是要他們知道,規則不是誰說了算的。
稀土、鋰電池這些戰略資源,中國握得很緊。美國搞新能源、搞芯片,全離不開這些原材料。誰在上游,誰說了算。曾經我們被動挨打,現在該他們看看什么叫關鍵環節掌握在別人手里。
更讓人意外的是,美國這一套嚇不倒中國,卻把盟友們都推了過來。4月初,美國宣布要對盟友也加征關稅,結果德國奔馳、日本豐田、沙特阿美通通來了北京,扎堆參加中國發展論壇。
為什么?因為他們算得明白。美國關稅一加,歐洲車企成本漲了20%。繼續留在那邊只會虧本。中國市場穩定、政策清晰,還有完整供應鏈,哪里更適合建廠?誰都看得清。
甚至連越南都被拖下水。美國對越南加稅46%,結果越南從中國進口的半成品飆升。換個產地貼個標簽,再轉出口。產業鏈沒有斷,只是換了種方式繞回來。
產業鏈的洗牌正在悄悄發生。美國那一套消費圈越來越小,外企開始集體調頭。日韓企業、歐洲制造商、資源國家,全都在重新靠向中國。不是被逼的,是看準了趨勢。
美國想靠中國當“買辦”,想繼續玩金融吸血的舊戲碼。問題是,那張老牌子現在沒人買了。世界看得很清楚:一個靠印鈔維穩的國家,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安全感?而中國,用幾十年硬拼下來的產業鏈、創新力和市場潛力,正在開出一條實實在在的新路。
耶倫這次不兜圈子,反倒讓全世界看清了美國的焦慮。從前他們有的是手段,今天只能攤牌。這不是姿態放低,而是他們自己也明白,那一套套路撐不下去了。
靠自己干出來的路,才最踏實。誰能扛過風浪,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手里有多少硬牌可打。#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