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山居小桃花
幽蹊曲岸幾人家,竹里茅檐日未斜。
春色半開楊柳外,溪聲時度小桃花。
“幽蹊曲岸幾人家,竹里茅檐日未斜”:開篇便營造出一種靜謐、幽深的氛圍。“幽蹊” 指幽靜的小路,“曲岸” 描繪出岸邊蜿蜒曲折的形態,點明了山居的環境特點,在這樣幽僻的小路旁、曲折的岸邊坐落著幾戶人家,給人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感覺。“竹里茅檐” 進一步描繪了山居人家的居住環境,房屋掩映在竹林之中,茅草覆蓋的屋檐顯得質樸而自然。“日未斜” 則點明了時間,太陽還沒有西斜,此時的山居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寧靜而祥和,為全詩奠定了清幽的基調。
“春色半開楊柳外”:這句詩將讀者的視線引向更廣闊的畫面,描繪了春天的景色。“春色半開” 生動地表現出春天剛剛來臨,萬物開始復蘇但尚未完全綻放的狀態,充滿了生機與希望。“楊柳外” 點明了春色所在的位置,在楊柳樹的外面,春色漸次展開,楊柳的嫩綠與其他春色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半開” 二字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人可以想象那尚未完全展現的春色之美。
“溪聲時度小桃花”:此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進一步豐富了山居的畫面。“溪聲” 描繪了山間溪水潺潺流動的聲音,給寧靜的山居增添了一份靈動和生機。“時度” 表示不時地傳來,溪水的聲音時斷時續,更顯山居的清幽。“小桃花” 則點明了畫面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溪邊的小桃花在溪水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嬌艷動人。桃花的顏色與溪水的清澈相互映襯,有聲有色,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山居春天的美好。
《山居小桃花》以 “小” 見 “大”:小到一條幽蹊、幾戶茅檐、半開的春色、時度的溪聲,卻在細節中勾勒出一個自足圓滿的世界。詩人用克制的筆觸,讓讀者在方寸之間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與生命的韻律,仿佛置身于那片 “日未斜” 的山居,在溪聲與花影中,遇見內心的寧靜與豐盈。這或許正是古典詩歌的魅力:不事張揚,卻余韻悠長。
七絕·山居年復年
竹屋茅檐三四椽,松陰石徑一崖懸。
野花啼鳥渾無事,青嶂白云年復年。
“竹屋茅檐三四椽,松陰石徑一崖懸”:首聯開篇便勾勒出一幅山居圖景。“竹屋茅檐” 體現出山居的質樸與原生態,用竹子搭建的屋子,茅草覆蓋的房檐,給人一種親近自然、返璞歸真之感。“三四椽” 以簡潔的數量詞表明房屋數量稀少,凸顯出山居的清幽。“松陰石徑” 描繪了松樹成蔭之下,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延伸開去,營造出靜謐的氛圍。而 “一崖懸” 生動地描繪出山居一側懸崖高懸的地勢特點,既增添了山居環境的險峻感,又強調了此地的偏僻與遠離塵世。
“野花啼鳥渾無事”:此句聚焦于山居的自然景象。“野花” 在山間自在生長、肆意綻放,不受拘束;“啼鳥” 歡快鳴叫,聲音清脆悅耳。“渾無事” 三個字極為精妙,將野花和啼鳥那種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狀態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它們遠離了世俗的紛擾,沉浸在屬于自己的寧靜世界中,也表達出詩人對這種自由閑適生活狀態的欣賞與向往。
“青嶂白云年復年”:“青嶂” 描繪出連綿的青山,顏色青蔥,巍峨壯觀;“白云” 則是潔白無瑕、悠悠飄蕩于山巒之間。“年復年” 表示時光的流轉,然而這青山白云的美景卻始終如一,未曾改變。此句不僅描繪了山居景色的永恒之美,更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歲月靜好的意境,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心的寧靜與對塵世紛擾的淡泊。
全詩未著一 “靜” 字,卻通過三重 “懸停” 構建出精神凈土:居所 “懸” 于崖邊,是空間的孤立;生靈 “懸” 于俗務之外,是生命的自在;云山 “懸” 于時間之上,是境界的超脫。詩人以白描手法繪就的,不僅是山居的物理圖景,更是一種 “心遠地自偏” 的生存狀態 —— 當外界的標準、欲望、焦慮被 “懸置”,剩下的便是與自然共振的本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