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繼今年1月10日宣布買房送學位之后,廣州南沙區在4月28日發布通知,正式兌現這一承諾。這是當前一線城市中,首個落地買房送學位的區域。通知明確指出,適齡兒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自2025年1月10日起在南沙區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且滿足擁有該房產100%份額或者和子女共同擁有該房產100%份額的;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和子女在本市無房產,但適齡兒童、少年祖父母自2025年1月10日起在南沙區域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且同時滿足祖父母擁有該房產100%份額,隨祖父母同戶同住三年以上,均可實現申請入讀南沙區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區屬公辦學位。
廣州南沙區這一舉措標志著傳統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壁壘首次向非戶籍人口松動,背后折射的不僅是房地產市場的壓力,更是人口結構變化下城市競爭策略的調整。
長期以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優質公立學位是稀缺資源,戶籍與學區房成為核心門檻。然而,隨著出生率持續下滑,多地面臨“學位過剩”的尷尬局面。以廣州為例,2024年南沙區解除限購后,商品房銷售雖增長129.21%,但適齡入學人口并未同步增加。此次“購房入學”政策,本質上是將學位作為房地產的配套“贈品”,以刺激購房需求。
這種現象并非孤例。重慶近期也在嚴查“奧數選拔”“跨區招生”,北京城六區則推行“多校劃片”和“長幼隨學”,均反映出教育資源從“供不應求”向“爭奪生源”的轉變。當人口紅利消退,曾經高傲的一線城市不得不放下身段,用學位吸引購房者,以維持城市活力和房地產市場的穩定。
南沙的政策設計看似精準:僅限新建商品房,且要求100%產權份額,既去庫存又防炒房1。然而,這種“房產+教育”的綁定模式,可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公辦學位成為房產附加值,可能推高新建住宅價格,加劇有房家庭與無房家庭的教育資源差距。政策僅惠及購房者,租房家庭、低收入群體仍被排除在外,與“就近入學”“教育均衡”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若短期內購房家庭集中涌入,可能導致優質學位緊張,而政策并未承諾具體學校,最終仍靠“統籌分配”,易引發新的矛盾。
過去十年,各大城市通過落戶寬松、補貼政策“搶人才”,如今則升級為“搶家庭”。南沙的“購房入學”政策,實則是希望吸引年輕家庭定居,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然而,這種策略能否持續,取決于城市能否提供真正的長期價值,包括就業機會、公共服務和生活品質。
若僅靠學位短期刺激購房,而忽視產業配套、醫療養老等綜合承載力,最終可能陷入“買房即入學,畢業即離開”的循環。相比之下,重慶推動產教融合、北京優化多校劃片,或許更符合教育公平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邏輯。
“買房送學位”是一線城市面對人口壓力的無奈之舉,但也暴露了發展模式的局限性。真正的城市競爭力,不應建立在房地產與教育資源的捆綁上,而應回歸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創新和宜居環境的核心優勢。
當一線城市開始“低下高傲的頭”,用學位吸引購房者時,我們更應思考:如何讓教育回歸公平本質,如何讓城市發展不再依賴短期的政策刺激,而是構建真正可持續的吸引力?否則,今天的“購房入學”,或許只是明天另一場資源爭奪戰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