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皇帝駕崩之后,重臣張廷玉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配享太廟的請求。
誰能想到,曾經深受兩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竟被乾隆皇帝怒斥為“無恥奴才”。
他為了大清的事業鞠躬盡瘁,為什么卻受到了乾隆的冷落?他究竟做了什么?
宦海初航
張廷玉作為兩朝皇帝重用的股肱之臣,他的童年則是浸潤在書香與教誨中。
天還未亮,當其他孩童還在酣睡的時候,他早早地就起床了。
他整理好房間之后,就端正地坐在書房中。他用手緊握毛筆,一筆一劃地臨摹著父親張英親自撰寫的字帖。
張英時不時就會來到書房,教張廷玉讀書寫字。他總會背著手,在房間中來回踱步,儼然一副老師的樣子。
他看著張廷玉練字,有時會俯身糾正兒子歪斜的筆畫。
他教育兒子:“字如人,須端方;人如字,要守正。”
父親的教誨,在張廷玉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這樣日復一日的勤學苦讀,不但讓張廷玉打下了扎實的知識根基,而且使他養成了嚴謹自律的學習習慣。
后來,張廷玉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參加了科舉考試。
等到春闈放榜的日子,京城街頭擠滿了前去查看榜單的學子。
張廷玉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去查看自己的成績。經過一番查找,張廷玉終于發現了自己的名字。這也就意味著,張廷玉順利地通過了會試。
接著,張廷玉又去參加了殿試,表現特別出色,獲得了二甲第一名的好成績。
隨后他進入翰林院,開始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
他的心中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囑咐:“莫負家族,莫負圣恩”。
當時,朝廷之上,看似一片平靜,實則暗潮洶涌。
皇子們的勢力在朝堂蔓延,幾乎每天都有官員因為個人的選擇,迎來了不同的人生結局。
有一天深夜,張廷玉的住所來了一名不速之客。原來,這是八皇子的親信,他帶著厚禮登門,準備拉攏張廷玉。
他明確表示,八皇子殿下十分賞識張廷玉的才能,希望能夠得到張廷玉的助力。
這時,張廷玉立刻起身作揖。他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只希望可以恪守本分。
八皇子的親信看到張廷玉的態度,感覺沒有什么希望,便立馬離開了。
后來,父親張英急流勇退,準備辭官回鄉。
在張英離開京城的那一天,張廷玉在城門口目送父親張英返鄉。
而在父親走后,他清楚地知道,父親給他留下的人脈,將成為他往上爬的階梯。
他在翰林院任職期間,每當起草詔書時,他反復斟酌字句,連標點符號都要仔細確認。
審核大臣們的奏折時,他帶著逐字進行批注,態度十分認真,總是希望不要出現任何瑕疵,追求完美。
正是這份謹小慎微的態度,讓他從翰林院檢討升任內閣學士,成為康熙眼中“沉穩可用之人”。
后來,康熙皇帝去世之后,張廷玉心中十分悲痛。他知道皇位更替充滿了變數,期間會發生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
而屬于自己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君臣相識相知
康熙皇帝駕崩之后,九子奪嫡的暗流終于激起了一陣陣浪花。
后來,雍正皇帝憑借著非凡手段順利地登上了皇位。
有一天,新登基的雍正皇帝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奏折,眉頭緊鎖。
這時,張廷玉恭敬地站在一旁,隨時等待皇帝的明確指示。
“九子奪嫡”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完畢,雍正對朝堂局勢充滿憂慮。
尤其是那些曾支持過其他皇子的官員們,更是讓他如芒在背。
張廷玉清楚知道雍正皇帝的憂慮,每當有人在面前議論這件事情,他總是不動聲色地轉移話題,試圖緩解皇帝憂慮的心情。
一日深夜,雍正突然召見張廷玉。殿內只有二人,雍正來回踱步,神情焦慮。
他向張廷玉請教一些治國良策,希望能夠使得朝政平穩過渡。
張廷玉建議雍正皇帝,應當廣開言路,重用賢能之士,施行仁政。
隨后,他詳細地提出了一系列穩定朝局的方法。
內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從安撫宗室子弟到整頓朝廷吏治,條理清晰,切中要害。
雍正聽完張廷玉的想法之后,表示十分贊同。
此后,張廷玉便成了雍正最得力的助手。
在整頓吏治上,他親自制定官員的考核條例,常常熬夜審核官員履歷,就算疲憊不堪也不肯休息。
在改革科考制度的時候,他深入考場,認真了解具體情況,嚴查考場舞弊。
在雍正皇帝成立軍機處之后,他深知身上的責任重大,每天早早地就到軍機處,直到處理完全部事務才回家。
為了嚴守機密,他從來不跟家人談論朝堂之事,就連自己的妻子問起,他也搖頭不語。
隨著時間的推進,雍正與張廷玉的君臣關系愈發緊密。有一次,張廷玉突然生病在家,雍正竟派御醫上門為其診治,還親自派人送去補品。
從此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對張廷玉是信任倚重的。
后來,雍正皇帝病入膏肓,自知時日不多。他任命張廷玉為輔政大臣,并明確表示,張廷玉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廟。
這樣的決定,無疑對張廷玉能力的最大肯定。
不久之后,雍正皇帝駕崩,乾隆皇帝順利登基。
配享太廟
初登皇位的乾隆根基尚且不穩,不得不倚重張廷玉這位老臣。
每天上朝,乾隆皇帝都特意吩咐身邊的太監,去攙扶年邁的張廷玉,盡顯禮遇。
后來,乾隆將象征殊榮的三等伯爵爵位,鄭重地賜給了張廷玉。
然而,表面的尊崇下其實暗潮涌動。
當時。重臣張廷玉與鄂爾泰的麾下都有一些得力的官員。
他們在朝堂議事的時候,雖然沒有公然進行爭執,但是在新政推行、官員任免上暗暗較勁。
每當兩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乾隆皇帝因缺乏處理政事的經驗,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
乾隆皇帝只能詢問張廷玉的意見,這種決策權不在他手里的感受,讓他難以忍受。
有一天,乾隆皇帝想起了父親的遺詔。張廷玉可以獲得配享太廟的待遇,乾隆皇帝對此并不是很贊同。
他覺得這個被父親倚重的老臣,此刻像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壓得他難以施展拳腳。
后來,乾隆皇帝逐漸掌控了朝局。
張廷玉敏銳察覺到朝局風向變化,于是,遞上了告老還鄉的奏折。
誰料,三日后張廷玉竟然做出了驚人之舉。
他懇請乾隆皇帝,應允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廟。
乾隆本來就對他感到不滿,此番舉動更加深了對他的憤怒。
然而,乾隆皇帝想到先帝遺命,暫時答應了配享太廟的請求。
之后,乾隆皇帝對身邊大臣表示,張廷玉有什么功績,竟敢重提配享太廟的要求。
于是,這件事就暫且擱置了。再后來,張廷玉因病去世。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悲傷。他經過慎重考慮,準許其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死后,終于重獲了那份“配享太廟”的殊榮。
結語
張廷玉歷經康雍乾三朝,受雍正遺命可配享太廟,卻在乾隆朝因重提這件事,得到乾隆皇帝的怒斥。
等到張廷玉因病去世之后,乾隆感念他的功績,最終恢復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果然,不管什么時候,即便是皇帝的救命恩人,在皇權面前都得靠邊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