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上海K11相關動態了,相對于各地的新開業項目,上海K11實屬有點安靜,不過最近也有一些局部樓層調整動態還有點意思。
上一回分享上海K11的動態已是2年前,聊的是進行過一輪調整的B2層,以及隨之提出的“hobby group”理念。相關閱讀:
聊一聊上海K11提出的「hobby group」一說
當今商業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兩年過后,當時一輪調整的品牌,目前除了MOOVI外均已發生了更替,不過隨著POP MART、LOHO、Card Hobby、CAUDEX FEATER、RICHANCE富恰等多個品牌的入駐,樓層整體狀態倒也不賴(后區新鮮食·集區域的常規品牌進出調整本文就不做羅列了),并且呈現出又一新的定位方向。
近期一則最主要的調整,來自年輕時尚品牌DISCUS MART從一街之隔的新天地廣場B2“平移”至K11的B2。
先來聊聊這則單一品牌調整,如果說新天地廣場在DISCUS MART位置引入迪卡儂可能是出于戰略合作因素考量,畢竟集團已經在創智天地、瑞虹天地等多個項目與品牌取得了合作。
那DISCUS MART的轉場更展現了出了其與K11的各取所需。畢竟品牌在淮海中路商圈開出了首家店鋪,在過去兩年收獲了“辣妹裝”勢頭紅利,并積累了足夠多的客群基礎,因此在同商圈幾十米開外繼續保有點位是符合邏輯的選擇。相關閱讀:
淺談“辣妹裝”
對K11而言,該店鋪位于項目客流量最大的入口之一,從2019年如日中天的UNDER ARMOUR結合有貨MKT打造時尚氛圍(至此告別了中島以咖啡業態進行布局的方式)。
到2023年擁抱元宇宙熱潮引入Meta Street Market以及潮流機車品牌BEACH MONKEY,重新打開了原本被有貨MKT打造成專店形式的中島區域。
再到如今用兩個邊廳加一個中島位引入DISCUS MART(原先位于中島位的Card Hobby平移一個鋪),與B1同樣利用“邊廳+中島”引入BAKER&SPICE的規劃異曲同工。
該區域跨越六年真正意義上正式專店的調整并不頻繁,足見該位置對項目的定調和品牌背書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述平面圖可見,不同時期的品牌組合,給該樓層區域的店鋪也帶來了靈活的劃分方式。
雖然個人認為這依舊并非最為理想的店鋪切分方式,但在不大改現有硬件格局的情況下,已是高性價比方案。
伴隨而來的,是在入口另一側原MOUSSY位置引入來自杭州的國潮品牌BJHG(BE JUST HUG),與前者風格調性迥異,兩個新品牌站位入口,足以改變樓層的客群氛圍——更趨年輕潮流化。
在商圈競爭環境中,上海K11也始終與新天地廣場甚至大新天地板塊內各項目形成微妙的錯位互補關系。新天地廣場零售以i.t、迪卡儂大店作為核心,并主打寫字樓白領客群,餐飲品牌則更為年輕、選擇面廣;K11則是依靠外立面展示優勢,保有奢侈品業態,并具有一定的先鋒潮酷氛圍,項目開出首家CASETiFY、POPSOCKETS等品牌、引入SLAB TOWN等不是偶然。
更為早先POP MART關閉位于上海新天地馬當路的沿街店后,在K11 B2開出一間新店同樣是商圈、項目、品牌間各種博弈的縮影。
淮海中路黃陂南路作為上海市場最著名的商圈之一,不論是新天地廣場、上海K11還是中環廣場,都具有體量小,需要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共性,這些項目隨著運營狀態的變化不斷微調著自身定位。
關于新天地廣場,我最近寫過:
喜歡現在新天地廣場的氛圍
關于中環廣場,我最近寫過
Hirono小野全球首店開業,或許能為中環廣場帶來更多運營靈感
但如果你長期關注我的內容,或者前往目錄欄回顧這些項目過往的定位和調整動態,足以回味、感慨商業競爭的變遷。
上海K11同樣如此,項目仍具有其本源的核心競爭力,穩定的團隊和再次明確的定位方向是關鍵,地下兩個樓層對項目而言有很強的聚客作用,單層面積大且擁有室內中庭的B2層需要再次煥發出其應有的權重和能量,兩個品牌的入駐只是牽頭,與我此前分享的《“后i.t時期”上海來福士廣場展示出調整方向》類似,只是給樓層帶來了新的基調,未來仍需有更多助力氛圍提升的品牌入駐,才能完善該樓層的整體定位,并讓地鐵層客人進場一刻即感受到K11獨特的內容調性。
攝于2018年1月26日 上海K11 B2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