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青青 美編/柳晴雪 出品/網界
2025年4月28日,港交所網站上一份招股書讓整個汽車圈沸騰——賽力斯集團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
這家曾被貼上“代工廠”標簽的重慶車企,2024年營收飆升至1451億元,凈利潤59億元,成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的市值已突破2000億元,超越理想、蔚來等新勢力,僅次于比亞迪,坐穩中國車企市值第二把交椅。
但賽力斯的崛起絕非偶然:從1986年的彈簧廠到如今問界品牌的全球爆款,從連年虧損到單年狂賺59億,它的故事里藏著中國汽車產業轉型的密碼。
01
華為光環下的“共生”
作為賽力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華為余承東曾表示:“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是新時代最強跨界融合的典范。”
華為與賽力斯這場合作始于2021年問界品牌的誕生,卻在2024年迎來質變:問界M9以50萬元級價格連續12個月銷量破萬,成為中國豪華SUV市場現象級產品。
但光鮮背后,是賽力斯對華為近乎“All in”的綁定——2024年斥資115億元入股華為子公司引望智能,累計投入超140億元,甚至超過當年凈利潤。
這種深度綁定引發爭議。有分析師質疑,賽力斯是否淪為華為的“代工廠”?
數據給出了答案:問界系列車型的銷售收入100%計入賽力斯財報,華為僅作為技術供應商收取授權費。更關鍵的是,雙方合作已從產品層面升級至資本聯姻。
2024年8月,賽力斯戰略投資引望公司,持股10%,后者估值1150億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直言:“股權合作讓技術供應更可預測、可持續。”
這種“你中有我”的模式,既保障了華為技術落地的穩定性,也讓賽力斯分享智能化部件的長期紅利。
02
賽力斯的全球化野望
為什么是港股?
此次IPO募資的投向,暴露出賽力斯的野心:技術研發、海外擴張、充電網絡建設。
這絕非偶然——2024年賽力斯海外收入41.97億元,同比下滑15%,在以色列、西班牙等市場月銷不足百輛。想要復制國內的成功,必須借助資本市場的全球影響力。
而港股上市不僅能引入工銀、交銀等戰投(已增資50億元),更可規避A股對紅籌架構的限制,為未來進軍歐美鋪路。
“問界艦隊”的歐洲首秀
2024年底,由M9、M7、M5組成的“問界山河·智駕歐洲行”車隊穿越12國抵達巴黎車展,這場耗資過億的營銷事件,暴露了賽力斯的戰術:用旗艦產品樹立高端形象,再用后續平價車型收割市場。
這種打法在國內已驗證成功——M9上市24小時訂單破3萬輛,M8開啟預訂8天收單8萬臺。
但在歐洲,賽力斯需要直面兩大挑戰:一是品牌認知度近乎為零,二是歐盟碳關稅和本地化生產要求。
對此,賽力斯計劃在匈牙利投建組裝廠,并復制重慶的“政府+基金”模式——用土地、稅收優惠換取產能落地。
總結
賽力斯的“中國方案”
賽力斯港股IPO,表面是資本市場的狂歡,實則是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縮影。它的成功證明:傳統車企與科技公司的“跨界聯姻”可以打破“靈魂歸屬”的零和博弈,通過股權融合、生態共享實現共贏。
港股IPO不是終點,而是一次全新的開始。當賽力斯帶著問界M9站上巴黎車展時,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品牌,更是一個產業生態的崛起。這場測試的答案,或將定義中國車企能否從“換道超車”走向“定義賽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