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到端午前后,正是蟶子(chēng zi)最為肥美的時節。民間傳言“春蟶肥似牛,莫負西施舌”,而“西施舌”指的就是蟶子。無論是爆炒后香辣過癮的鑊氣(huò qì,俗稱“鍋氣”),清蒸時原汁原味的鮮嫩,還是鐵板上滋滋作響的焦香,每一口都是大海饋贈的極致美味。
圖源:版權圖庫
而這份美味,若能親手從灘涂中捕獲,更是別有一番成就感。
因此,每當潮水退去,大片沙灘便成了趕海人的“尋寶樂園”。而在他們的趕海裝備里,看似普通的一瓶鹽,實則是捕獲蟶子的“秘密武器”。
撒下去的是鹽,長出來的是蟶子
圖源:bilibili博主“小龍愛生活666”
展品檔案 ?縊蟶
張曉楠 攝
【物種名稱】
縊蟶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分類】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貧齒蛤目-竹蟶總科-燈塔蟶科-縊蟶屬
【分布區域】
西太平洋日本、韓國、朝鮮及我國沿海地區
趕海能遇到哪些蟶子?
蟶子作為眾人熟知的貝類,通常是竹蟶總科軟體動物的統稱。
根據外觀不同,常見種類包括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近江蟶(Sinonovacula rivularis)、長竹蟶(Solen strictus)、大竹蟶(Solen grandis)。這些本土物種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至南海的廣袤海域均有自然分布,從潮間帶的灘涂到淺海泥沙層,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縊蟶
圖源:鳳凰網
近江蟶
圖源:《海鮮明鑒》
長竹蟶
圖源:wikipedia
大竹蟶
圖源:wikipedia
其中最為常見的當屬縊蟶,以至于人們索性直接稱它為蟶子。與身形細長的長竹蟶、大竹蟶不同,縊蟶的雙殼更顯短而粗圓,成體長度通常在5-7厘米。
縊蟶洞穴和縊蟶長度|王思凱 攝
其貝殼薄而脆呈長扁方型,殼表有一道明顯的斜溝如繩索勒痕,這正是"縊蟶"之名的由來。憑借獨特的外形特征,縊蟶在蟶類中極具辨識度。
作為灘涂穴居型貝類,蟶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隨潮水的漲落在洞穴中有升降運動。蟶子是典型的濾食性貝類,其身體構造能夠完美適應潮間帶環境,翻開它的薄脆貝殼,可以看見身體后端延伸出的兩根細長的水管。其中進水管負責吸入富含浮游生物、藻類及氧氣的海水,既提供食物來源又滿足呼吸需求;出水管則將完成濾食的海水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蟶子內部結構 | 圖源:人教版八年級生物課本
漲潮海水淹沒時,蟶子會上升到洞穴口,伸出長達殼長2倍的水管,以每秒2-3次的頻率泵入海水,通過鰓絲過濾獲取營養物質;退潮灘涂干露后,則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關閉貝殼保存水分,將代謝率降至最低,通過虹吸管系統實現潮汐同步覓食。
蟶子也是“鉆洞”高手!
在潮間帶的挖洞“高手”中,除了靈活敏捷的沙蟹、招潮蟹等蟹類,貝類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蟶子的潛穴技能尤為出眾,堪稱軟體動物界的“地下工程專家”。
這主要得益于蟶子獨特的身體結構:位于腹側的斧足——一塊發達且伸縮自如的肌肉組織,作為其在泥沙中行動的核心器官,為潛穴提供強大動力;身體后端的水管則負責同步調節呼吸,避免泥沙堵塞。
憑借這樣的構造,蟶子能夠在灘涂泥沙中高效挖掘出深達體長5-8倍的垂直洞穴。這類洞穴呈現“上軟下硬”的精妙結構:表層0-20厘米為松軟泥沙,便于蟶子靈活伸縮;深層則是致密沉積層,提供穩固的支撐。
洞穴中的縊蟶|王思凱 攝
正因如此,掌握蟶子的潛穴習性,學會判斷灘涂上的小孔特征,便成了趕海人尋找蟶子的關鍵訣竅。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故事展區縊蟶 | 張曉楠 攝
趕海挖蟶子?記得帶瓶鹽!
《齊民要術》早有記載 “海人取蟶,候潮退”,古人趕海捕蟶的智慧流傳至今。然而,挖蟶子可是一門技術活,小鏟子和鹽便是其中的“制勝法寶”。
潮水退去的灘涂上,先用鏟子輕輕鏟去沙灘表層,一個個扁圓U形的小洞逐漸顯露,這便是蟶子的“家門口”。此時,只需往洞口撒上一小把鹽,神奇的一幕便會發生:洞內驟然噴出一股水柱,受到刺激的蟶子會本能地向上竄動。趕海人必須眼疾手快,迅速捏住探出身子的蟶子頂殼,防止其縮回洞穴。
圖源:見水印
之所以蟶子會主動跳出來,是因為固體鹽接觸洞穴后,會形成遠超海水和蟶子體液適宜鹽度(0.4%-2.8%)的高滲環境。強烈的滲透壓變化讓蟶子產生應激反應,斧足快速收縮,推動身體上移。受鹽刺激的蟶子通常會在5-8 秒就會鉆出地面,在求生本能驅使下“自投羅網”,成了趕海人的囊中之物。
不過,撒鹽捉蟶雖然高效,卻藏著生態隱憂。大量海鹽滲入灘涂,會讓局部海水鹽度短時間內急劇升高,一些對鹽度變化敏感的海洋生物,像螺類、小型貝類和幼魚,很可能因無法適應而死亡。這些生物不僅是潮間帶食物鏈的重要一環,也是眾多候鳥的覓食對象,一旦數量減少,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都可能被打破。
所以,趕海捉蟶時,適度取用、守護灘涂生態,才是可持續的智慧之舉。
參考文獻:
[1]張樹源.底質對縊蟶生長、生理代謝及潛沙行為的影響[D].上海海洋大學,2023.
[2]翁朝紅,謝仰杰,肖志群,等.線粒體COⅠ和16S rRNA片段確定近江蟶和縊蟶屬的分類地位[J].水生生物學報,2013,37(04):684-690.
[3]宣曉婷,鐘建永,尚海濤,等.縊蟶營養品質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保鮮與加工,2025,25(02):144-149.
[4]董迎輝,曾啟繁,任建峰,等.縊蟶染色體級基因組組裝及其對穴居和廣鹽環境適應的轉錄組分析[C]//中國動物學會貝類學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換屆大會暨第十九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上海海洋大學漁業與生命學院,2019:33-34.
[5]杜鑫鑫,牛東紅,張樹源,等.不同縊蟶群體應對高鹽養殖環境的潛沙和攝食響應能力[J].漁業科學進展,2024,45(03):203-213.
[6]于亞楠.基于整合分類學方法對中國海竹蟶總科的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23.
來源:上海自然博物館
編輯:4925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1.2.
3.
4.
5.
6.
7.
8.
9.
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