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10多天,印度終于動手了,發動所謂的“辛多爾行動”,對巴基斯坦進行打擊。
綜合雙方媒體報道來看,印度出動戰斗機并發射了24枚導彈,打擊巴基斯坦境內的9個目標。印度稱自己的行動非常謹慎,不是升級行為,因為打擊的并非巴軍方目標,而是恐怖分子據點。
而巴方則稱,印度的襲擊造成至少8人遇難,35人傷亡。另外,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向《彭博社》表示,巴軍擊落了包括陣風在內的5架印度戰斗機,但并未俘虜印軍士兵。
目前印度已經宣布任務完成,但雙方仍在控制線附近進行炮擊。從印方的表態和行動來看,這次攻擊單純只是出一口氣,并未打算全面開戰。但毫無疑問,莫迪這一次又出了蠢招,向巴基斯坦發動進攻,不會給印度帶來任何好處。
第一,印度完全不占理。發生襲擊事件后,印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就指控巴基斯坦參與。后續巴方一直保持克制,要求進行中立調查,但印度一直拒絕,并且采取過激舉動,試圖激怒巴方。在這件事上,印度完全不占理,勉為其難,必然會遭到國際社會的指責。
第二,印度未得到國際社會支持。襲擊發生后,印度打了一圈電話,不論是美國、歐盟還是中國都要求雙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勢升級。盡管印度平時偽裝成中立國,擺出一副友善的姿態。但這次莫迪不聽國際社會勸告,悍然提起戰端,將其霸凌弱小的本質暴露無遺。
第三,印軍的行動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莫迪悍然對巴襲擊,無非就是要轉移國內矛盾。此前發生的重大襲擊,表明印度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為了給國民民眾一個交待,莫迪只能把鍋甩給巴基斯坦。然而這次發動進攻,印度并未占到便宜,反而把軍隊的虛弱暴露無遺。若后續巴方公布擊落戰機的證據,莫迪的臉更加掛不住。
第四,莫迪選擇進攻的時機非常尷尬。如果這次攻擊導致印巴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印方將得不到任何外部支持。印度70%以上的武器都來自俄羅斯,消耗后要從俄羅斯補充,但是俄羅斯自己身陷戰爭,根本沒有足夠的武器提供給印度。
近些年,印度與美國關系日益密切,但美國已經明確表態,不支持開戰。美國自己在俄烏問題、伊朗問題、貿易問題上忙得焦頭爛額,實在分身乏術抽不出精力來管這事。特朗普得知消息后稱,這是他們的戰爭,不是我們的。
其實對于印度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從經濟上對巴基斯坦進行孤立,進行慢性絞殺。比如此前采取的斷水措施、并要求國際貨幣組織審查對巴方貸款。這些措施能對剛有恢復跡象的巴基斯坦經濟造成重創,讓競爭對手自顧不暇,且經濟實力一直與自己保持巨大差距。
相反,選擇戰爭明顯是蠢招。即便巴基斯坦境內真的有恐怖分子,如此有限的打擊行動,也難以消除根源。更何況印軍未必能在巴軍面前占到便宜,成功的把握并不大。莫迪的決策,體現出印度人好面子的一面,這導致他們采取了帶有賭博性質的冒險行動。
毫無疑問,接下來巴基斯坦必然會進行報復,參考上次伊朗襲擊巴境內據點,巴以同樣方式報復。正所謂擦槍走火,印巴雙方爆發大規模沖突的風險非常高。長期拖下去對誰更有利?
巴基斯坦屬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加上鐵哥們比較多,生存下去沒有問題。印度雖然不見得會失敗,但要錯過黃金發展機遇。近些年,美國一直試圖把一些產業轉移到印度,之前莫迪訪問白宮時,雙方還商定推動雙便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如果印度長期發生戰爭,投資者自然會考慮相關風險。
當然,戰爭對于雙方來說都不會有好處,總有一天要進行和解。關于如何結束這次沖突,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在接受彭博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
很顯然,巴基斯坦還是希望中國出面調解。中國作為印巴的鄰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外交上能發揮較大影響力,同時印度也是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中國可以在這個框架內與印度保持溝通。
此前中方也已經明確表態,希望雙方保持克制,先把事情調查清楚,這一立場也符合國際公理。若印度不放心,完全可以把俄羅斯拉進來,由中俄一起充當調解人,趁現在沖突尚未擴大,解決雙方紛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