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彭州的山脈從不只是地理坐標——它們是古蜀先王 “得仙” 的神圣場域,是史書中 “九隴” 之名的源頭,更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立體畫卷。從海拔4989米的九頂山到阡陌縱橫的九隴丘陵,每一道山梁都鐫刻著時光的故事,等待世人沿著峰谷褶皺,揭開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龍門山脈
成都平原的 “西部脊梁”,造物主的生態詩篇
彭州的山,是從盆地邊緣拔地而起的壯闊。
作為成都平原西緣的天然屏障,龍門山脈以東北—西南走向綿延200余公里,海拔從2000米向西驟升至3000米以上,主峰九頂山如擎天之柱,以4989米的高度俯瞰眾生。這里的垂直高差造就了震撼的立體景觀:低處,白鹿森林公園的林木四季輪轉,春日杜鵑似火,秋日紅葉如霞;中腰,白水河自然保護區藏著大熊貓的家園,4000余種野生動植物在此共生共榮;峰頂,九頂山的云霧終年不散,將 “一山有四季” 的魔幻場景演繹得淋漓盡致。
彭州人對山的偏愛,藏在三大生態地標里:九峰山的險峻峰巒(火焰峰、朱雀峰等)峰體如刀削斧劈般矗立,云霧繚繞間更顯巍峨神秘;白水河的清澈溪流滋養著萬物,成為無數珍稀物種的庇護所;白鹿森林的負氧離子則是都市人逃離喧囂的 “天然藥方”。這片山脈,既是屏障,更是饋贈,用億萬年的時光打磨出蜀地最動人的生態底色。
湔山
史書中的 “神山”,古蜀文明的發祥之地
彭州的山,從神話中走來。
《蜀王本紀》里,魚鳧王 “田于湔山,得仙” 的記載,讓湔山(又名玉壘山)成為古蜀文明的精神坐標。如今的湔山,化身彭州西北的莽莽群峰,太子城、九峰山等支脈縱橫交錯,仿佛仍在守護著先民的傳說。根據《彭縣志》考證,這片山脈泛指成都平原西北、岷江以東的廣袤區域,是古蜀人刀耕火種的起點,也是祭祀山神的神圣場域。
當我們站在九峰山巔,看云霧在山谷間流淌,不難想象千年前蜀人面對這般壯闊時的敬畏與遐想。湔山的意義,早已超越地理范疇——它是連接自然與文明的紐帶,每一塊巖石都可能見證過古老的祭祀儀式,每一條溪流都流淌著先民的生存智慧。山腳下,至今仍有百姓以 “湔” 為名紀念,讓神話照進現實。
三大支脈
北山、東山、西山,勾勒彭州的山水骨架
彭州的山脈以湔江、白水河為界,衍生出三大支脈,如三支巨筆在蜀地西部揮毫,繪就不同的風情畫卷。
玉壘山支脈(北山):群峰列陣,守護兩江合流的壯美
在五道河至白水河之間,光緒《彭縣志》稱為 “北山” 的山脈巍然矗立。這里北以太子城與茂縣為界,東瀕湔江,西臨白水河,在團山包前連蓋坪處,白水河與湔江干流交匯,形成 “兩江合流” 的壯闊圖景。太子城如忠誠的衛士鎮守北端,青龍、朱雀、玄武、白虎四象峰按方位列陣,火焰峰似跳動的赤焰,仙人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的性格,共同構成彭州北部的 “神山矩陣”。
鎣華山支脈(東山):一脊分川陜,靈秀藏于褶皺之間
湔江東岸的鎣華山支脈,古稱 “章洛山”,主峰鎣華山海拔3168米,雖峰頂在什邡,支脈卻在彭州鋪展成詩。這里以山脊為界與什邡相望,自北向南分三支:東干東山連著什邡的塘壩子(五龍山),喀斯特溶洞暗藏玄機;東干中山越往南越舒緩,天臺山的古寺鐘聲與白鹿山的林濤合奏著自然樂章;東干西山的菩薩堂、小魚洞等地,溪流潺潺,是夏日避暑的絕佳去處。東山之美,在于剛柔并濟——既有山脊的巍峨,也有山谷的溫柔。
光光山支脈(西山):千米高差間的立體百科全書
白水河西岸的光光山支脈,是彭州與都江堰、汶川的界山,主峰4634米的光光山如天然屏風,主干山脊上的黃草坪梁子、包袱石梁子等 “三大梁子” 橫亙東西,海拔從北至南驟降,形成 “一山看四季” 的奇觀。西干南山的尖尖山、至德山之間,“彭闕” 老君山(彭門山)巍然屹立,兩山相對如闕,曾是古代彭州的標志;西干次南山的九隴山,以 “九道山梁” 得名,紫色丘陵間流傳著古蜀王杜宇的傳說,成為農耕文明的搖籃。更妙的是邊界處的余脈,被土溪、桐麻河切割成零碎的碧玉,瓦窯坪、蓮花山等地藏于深閨,靜待探訪。
九隴山
黃土丘陵間的千年密碼,地名里的文明印記
在丹景山鎮至桂花鎮之間,九隴山綿延40余公里,這片以 “九隴” 為名的黃土丘陵,是彭州歷史的活化石。《方輿勝覽》記載,“一伏隴、二豆隴…… 九橫擔隴”,九道山梁如大地的褶皺,孕育了北周 “九隴郡”、隋唐 “九隴縣” 的得名,成為彭州地名文化的源頭。主峰大堡山(隴首山)海拔778.8米,傳說為古蜀王杜宇的領地,紫色沖積土肥沃宜耕,千年來梯田層層疊疊,果園飄香。
這里的每一道山梁都是一段歷史:雙土地南的大圓包山,藏著 “隴首山” 的古稱;丘陵間的陶粒黏土礦、砂巖礦,是大地的饋贈;而 “九隴” 之名本身,更像一條時光紐帶,將千年前的郡縣與今日的村落緊緊相連。行走其間,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文明,從未離開過這片丘陵。
彭州的山
是自然的詩,也是文明的歌
彭州的魅力,藏在龍門山脈的磅礴里,在湔山的神話里,在三大支脈的風情里,更在九隴山的年輪里。這些山脈不僅撐起了成都平原的生態屏障,更成為古蜀文明的發祥地、川渝文化的交融帶。當你登上九頂山看云海翻涌,走進白水河聽金絲猴啼鳴,或是在九隴山間尋找 “九隴” 的痕跡,便會懂得:山,是彭州的骨骼,也是彭州的靈魂。
這座被群山環抱的城市,從來都不只是風景——它是自然與人文的共生,是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下次相遇,不妨沿著山徑前行,讓每一步都踏在時光的褶皺里,傾聽彭州最深處的心跳。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393期
文字:《彭州地名錄》品鑒彭州 陽陽
圖片:品鑒彭州 張勇 喬剛 劉正剛 黃德堃 冮志秀
編輯:龍洋 責編:梁丹 審核:祁文靜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