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高原咋跟平原一個高度?
說起高原,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高聳入云”“爬坡累斷腿”,但德干高原絕對能刷新你的認知——它平均海拔才500米,和咱們熟悉的成都平原(500米左右)、關中平原(325-800米)差不多高!
按咱們的直覺,這么“矮”的地方該叫平原吧?可地理分類偏說它是高原。你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這片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中國所有平原加起來(100萬平方公里)還大60萬平方公里,一眼望過去平平整整,跟平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簡直是“高原界的臥底”。
為啥它矮矮的卻叫“高原”?
這里面藏著地理學的“冷知識”!
其實判斷是不是高原,關鍵看“出身”——是不是地殼大面積抬升形成的。德干高原在6600萬年前經歷過超大規模火山噴發,玄武巖一層一層堆起來,后來又被風雨侵蝕了千萬年,雖然表面變平坦了,但整個區域是“整體抬升”的,這才是它被歸為高原的核心原因。
再對比青藏高原(平均4000米+)、埃塞俄比亞高原(2000-3000米),人家靠“海拔高”成了高原界的“顯眼包”,而德干高原靠“出身正統”另辟蹊徑,證明了高原分類不只有“海拔高”這一條標準,是不是挺顛覆認知?
黑土地里藏著“棉花王國”
德干高原還有個隱藏技能——全球最大面積的黑棉土。這種土黑黝黝的,富含鐵、鋁氧化物,保水保肥能力超強,簡直是棉花的“天然溫室”。
聯合國數據顯示,印度靠這片土地,棉花種植面積常年全球第一,年產量約500萬噸。從種棉花到紡紗織布,整個產業鏈養活了幾百萬印度人,說它是“棉花經濟的心臟”一點不為過。
好地多就一定發展好?未必!
印度還有個“王炸”——70多萬平方公里的恒河平原,加上德干高原,總共230多萬平方公里的優質土地,比中國平原總面積大得多,妥妥的“地理起跑線領先”。
但老天爺給的“一手好牌”,也得會打才行。印度現在面臨不少麻煩:比如兩大平原都靠季風降水,雨季洪水泛濫,旱季喝水困難;黑棉土雖然肥沃,但過度種植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還得想辦法保住水土……
說白了,地理條件是“先天優勢”,能不能轉化成發展優勢,還得看人類怎么“后天努力”。德干高原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然饋贈和人類智慧之間的微妙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