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專家為農民朋友發聲了,建議提高他們的基礎養老金。
近日,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大杰建議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達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唐大杰說農民基礎養老金由中央確定最低標準,現在是143元。然后地方可以適當增補,繼續提高基礎養老金。
可惜地方不給力,除了上海,北京個別地方增加的比較多,大多數地方增加的非常少。作為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基礎養老金為220元,只在全國最低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77元。其他地方就更少了,比如湖南省的益陽市,基礎養老金就只有151元,只增加了8元。
這么一點錢,根本就不夠養老,比農村低保低多了。從全國來看,農村低保是574元,是143元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的4倍。從各省來看,廣東相差5.48倍,黑龍江相差3.38倍,云南相差3.73倍。
要知道低保制度是保證基本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就是說低保補助剛好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但農民基礎養老金卻遠低于農村低保,那養老就很難了。
在唐大杰看來,農民的養老待遇在在國家養老體系中極不公平,養老制度亟需深化改革。為什么這么說?有三個原因。
第一,相較于城市,農村的生活成本并不低。農村的電價、醫療成本、教育成本都高于城市,非自產農產品價格也高于城市。表面上的成本低,只是農村少了很多娛樂消費,或者說基本上沒有衣食住行以外的消費。
第二,農村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69.55歲,大幅低于城鎮居民的75.21歲。也就是說農民領取養老金的期數比城鎮居民少很多,本來領取時間就短,結果養老待遇還低。
第三,人均待遇最低的農民,獲得了最少的人均財政補貼,而人均待遇最高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卻獲得了最多的人均財政補貼。
唐大杰支持浙江大學張翔教授建議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的想法,也就是建立由財政籌資的非繳費型國民基礎養老金制度,只要是中國老年公民,不管你有沒有工作過,有沒有參保繳費,都可以按月領取相同待遇水平的國民基礎養老金。
有人可能會說,都靠財政出錢,根本就負擔不起。張翔教授倒是說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在財政補貼總額不變的情況下,調整機關、職工和居民三大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補貼的支出結構。說白了就是降低對機關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加大對居民養老保險的補貼。
說到這個方法,估計很多人都會拍手叫好。我覺得這個提議不錯,你說你交了養老保險,多拿一點沒關系,但財政補貼不應該厚此薄彼,特別是養老待遇低的農民,補貼反而少,這確實不合理。
現在農民人均養老金大概220元,如果要達到574元的全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那就要翻倍漲。之前就有很多專家建議農民養老金翻倍漲,達到五六百元,而且是一次性漲到位。
怎么說呢?農民養老待遇確實很低,而且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上,也確實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廣大農民群體做出了很多歷史性貢獻,但在社會福利方面,卻沒有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現在確實可以進行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養老金,讓他們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