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5 日,微軟旗下的即時通信軟件 Skype 正式停止運營。
據微軟此前發布的公告文章,Skype 停運將影響免費和付費的 Skype 用戶,但不會影響 Skype for Business 業務。Skype 用戶可以選擇轉移至使用 Microsoft Teams 免費版,Teams 提供了許多與 Skype 相同的核心功能,同時,聯系人和聊天也可以轉移至 Teams。
至此,2003 年成立,曾經是全球語音通話應用的王者,Skype 正式落下帷幕,一個曾經定義了在線通信產品時代結束。
Founder Park 正在搭建「AI產品市集」社群,邀請從業者、開發人員和創業者,掃碼加群:
進群后,你有機會得到:
最新、最值得關注的 AI 新品資訊;
不定期贈送熱門新品的邀請碼、會員碼;
最精準的AI產品曝光渠道
01
從巔峰到沒落:回顧 Skype 的 20 多年沉浮
2003?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席邁克爾·鮑威爾在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對一群學者和業界人士發表演講時說,他看到了通信的未來。「當?Kazaa?的發明者免費發布一個小程序,讓你可以與任何人通話,音質出眾而且完全免費,一切就結束了。你可以假裝看不見,也可以奮力抵抗,但大勢已去,世界必然改變。」
鮑威爾說對了。世界確實按照?Skype?描繪的藍圖改變,卻最終把?Skype?拋在身后。
5 月 5 日,微軟正式關閉了 Skype。14 年前,微軟以 85 億美元現金收購了 Skype,是當時微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購。
Skype 曾經精準洞察到了通信的本質——互聯網需要的是「一站式」的通信系統。在 Skype 里,用戶既能與其他 Skype 用戶通話,也能撥打任何電話號碼,這一設計至今仍是互聯網聊天領域的重要創新。Skype 打造的不是平臺,而是一個全球通信體系。
2007 年,在 Skype 發展的巔峰時期,憑借著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語音及視頻通話,Skype 幾乎可以覆蓋到全球的大多數人,用戶可以向 Skype 好友發送即時消息,也能向任何手機發送 SMS,同時賬戶還自帶語音信箱。「Skypecasts」最多可讓 100 人同時參與通話,且幾乎在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統上都能運行。2009 年,據《紐約時報》報道,Skype 擁有 4.05 億用戶,占全球跨國通話總時長的 8%。
圖:2007 年初的 Skype
Skype 的衰落主要與其技術架構的復雜性、與微軟的市場策略偏移有著密切的相關。
Skype 的點對點(P2P)技術源自 Kazaa,可讓用戶直接互聯而不依賴集中服務器,在帶寬昂貴的年代極度節省成本。但隨著時間推移,僅有極少數工程師真正理解全部架構,系統被大量針對邊緣場景的補丁綁死,難以重構。微軟后來將 Skype 遷往云端,代價巨大。
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Skype 的舊架構所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P2P 技術要求設備需要始終在線,但手機系統天生會凍結后臺應用。同時,全球復雜的移動網絡也對其造成了影響。
此外,在被微軟收購后,微軟的一系列操作也未能有效地延續 Skype。2012 年,微軟關閉了 Windows Live Messenger,將重心押在 Skype 上,但隨后陷入了「功能堆砌」與「拉新至上」的困境,推出了市場反響平平的 Skype Qik,并在一年內兩次大改應用界面。
曾經領先一代的應用,漸漸淪為模仿者。2016?年?Teams?發布,微軟顯然更偏愛其「企業友好」標簽。到?2020?年疫情暴發,用戶暴增本可成?Skype?的翻身仗,卻被?Zoom?搶走舞臺。這大概是?Skype?保持相關性的最后機會,也成為其棺木上的最后一顆釘子。
免費消費級聊天市場本就難以盈利,微軟更無意維持一個日漸邊緣的產品。
如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封閉平臺:Zoom?拼命向 Office 靠攏;Google?Meet?與?Teams?只是各自企業套件里的「一項功能」;WhatsApp、Telegram、Signal?皆為孤島;手機號雖成「萬能用戶」,卻讓我們手機里塞滿十幾個聊天軟件。
要最低質量的通話和最簡陋的功能?還可以撥傳統電話或發?SMS。蘋果的?iMessage?或許最接近?Skype?的精神,但也自帶封閉和鎖定。
當年?Skype?的洞見依舊正確:我們不需要更多社交平臺或企業套件,而需要一層獨立于應用與設備之上的互聯網通信基座,一個無需完全信任單一季度財報導向公司的系統。這或許注定不是好生意,卻可能是互聯網的善行。
Skype?終究兩者皆是——偉大的商業失敗者,也是美好的互聯網理想。
02
前?Skype產品經理復盤:
Skype 關停的幾點關鍵教訓
在微軟正式宣布即將關停?Skype 后,前?Skype?產品經理Bartosz Jaworski 發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從內部的視角出發,回顧復盤了導致 Skype 最終沒落、關停的幾點關鍵教訓。
Skype?定位混亂,產品目標與受眾不明確
面對「Teams?還是?Skype」的問題,微軟給出的官方答案是:兩款產品服務于不同受眾——Teams 面向工作(商務會議),而?Skype?用于個人(與親朋保持聯系)。雖然功能相似,但二者足夠能區別開,能夠共存。
雖然這個答案雖然準確,但聽起來有些官腔,也缺乏誠意。
真實的情況是,Skype?的大多數使用者其實是中小企業,「親朋好友」只占少數。但我們在戰略上方面被勸阻,甚至被明確禁止開發面向企業的功能,而是被要求迎合「親友」群體。但「親友」并不是 Skype 的主要用戶群體。
結果導致?Skype?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定位為個人產品,但卻不適合于私人溝通。
功能「堆砌」,一味追求拉新
在微軟收購?Skype?之后,技術方面的優化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首要的精力轉向瘋狂推出新功能,從而來吸引盡可能多的新用戶。但大量的嘗試都失敗了,成功的寥寥無幾。用戶對于無用功能和通話質量下降越來越失望。隨著代碼老化,?Skype?變得更加不穩定,崩潰成為常態。
于此同時,微軟將重心徹底轉移到 Teams 產品,?Skype?團隊大幅縮編。
疫情期間用戶激增,但錯失機會
在疫情初期,?Skype?的用戶量激增,數百萬人靠視頻通話維系聯系。但由于多年的「技術債務」問題和團隊人手不足,Skype?并沒有「乘勢而起」。用戶紛紛轉投 Zoom。盡管 Zoom 當時被爆出了「Zoombombing」騷擾事件,但仍逐漸占據了市場。
與此同時,微軟以免費的策略大力推廣 Teams 給各大企業、機構。?Skype?則逐漸被遺忘。
月活仍有千萬,但流失率更高
數據顯示,Skype?的月活仍有幾千萬,每月仍有新用戶,但流失率更高。當時團隊的目標是找出流失原因并挽留用戶。在團隊被裁之前,Skype 的情況出現了小幅度的「回暖」,也是幾年來的首次曙光。
在曙光乍現之時,微軟對?Skype?的態度再次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領導層開始關注 Skype,要求詳細匯報進度;另一方面,Skype 要與微軟的「大戰略」對齊,即重點不是改進?Skype,而是要提高營收利潤。實際上,Skype?一直在盈利,但放在微軟的整個大的業務版圖中顯得微不足道。
于是,Skype 又開始新增能夠實現變現的功能,而不是修復技術等核心問題。這也是導致?Skype?加速走向沒落的一大原因。
微軟的戰略抉擇:自研 Teams
站在微軟的立場,情況其實更復雜。Skype?在被收購時已經面臨著適應互聯網新格局的挑戰,包括 Slack?等新的競爭對手不斷出現。在收購 Slack 還是自研競品之間,微軟選擇了推出 Teams,Teams 沿用了?Skype?的后臺。
從業務角度看,這是明智之舉:Teams 借助 Office 365 捆綁發展壯大,活躍用戶超越了 Slack。?Skype?的后臺讓 Teams 具備了原生音視頻能力,但也繼承了部分技術「包袱」。但 Teams 在微軟的全力支持下,資源充沛,能夠持續改進。
換言之,Skype 作為品牌已經不能再給微軟帶來價值。關停不是錯誤,只是遺憾——一個本可避免的遺憾。
https://www.theverge.com/microsoft/660985/skype-shuts-down-rip
https://blog.logrocket.com/product-management/goodbye-skype-product-insider-take/?utm_source=chatgpt.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