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美競爭日漸激烈,美國眼看遏華失敗,于是只能不斷在中國周邊做些小動作,因此外媒不斷炒作,中美將來必有一戰,而且很可能就發生在臺海。
然而,對大部分國人來說,我們的解放軍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守衛我們的家園,但俄媒卻給出了不一樣的論調,他們認為,如果不調動另一股力量,只靠解放軍很難取勝。
那么,俄媒這種判斷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夸大其詞?他們口中的另一股力量又指的什么?
兩百萬大軍,為何被說缺了點火候?
攤開地圖看解放軍的家底,確實雄厚得令人咋舌,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人數超過兩百萬的軍隊,軍費投入年年攀升,現代化成果更是肉眼可見。
網絡戰、反衛星、隱身戰機、航母編隊……高科技領域幾乎無一缺席,尤其是海軍,軍艦數量已經反超美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但大家都明白,紙面實力并不代表真正的實力,而俄羅斯軍事專家更是一針見血:這支龐大的軍隊,太久沒有嘗過大規模戰爭的滋味了。
上一次硬仗,還要追溯到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此后的幾十年里,維和、護航、反恐,參與的行動不少,但終究是小打小鬧,無法與常年在全球各地輪戰的美軍相提并論。
現代海空一體戰,拼的是分秒不差的指揮協同,是滴水不漏的后勤保障,這套復雜的體系,如同精密的機器,必須在烈火中反復鍛打才能去除雜質。
缺乏實戰磨礪的軍隊,在這些關鍵環節上,難免存在看不見的薄弱點。更何況,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盟友網絡盤根錯雜。而中國在海外的軍事支點屈指可數,一旦戰線拉長,跨海作戰的補給壓力將是幾何級數增長。
戰爭一旦開始,對手可能不止一個。
臺海沖突,從來不是一場簡單的雙人對決,俄羅斯人提到的“藍盟”,即美國及其亞太盟友,才是解放軍真正需要面對的復雜棋局。
一旦戰事打響,誰會下場?下場多深?這其中充滿了變數。日本離得最近,臺海是其海上生命線,加上它強大的海上自衛隊和反潛能力,被認為是最可能深度介入的一方。
印度則可能出于邊境矛盾的考量,在西線制造麻煩,但這更多是一種投機,而非戰略捆綁。至于韓國和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態度同樣曖昧不明。在這種多方博弈的背景下,戰爭的節奏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一種打法是“閃電戰”。臺灣軍事專家張延廷提出的“96小時制空權論”,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利用殲-20的代差優勢,配合預警機和遠程導彈,在四天內癱瘓臺灣的空中力量,趕在“藍盟”反應過來之前,迅速鎖定勝局。
連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都承認,解放軍的這套組合拳,確實對美軍在日韓的基地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但如果閃電戰失手,戰事被拖入“馬拉松”式的消耗戰呢?
整個戰局的邏輯將徹底改變,蘭德公司推演過,美軍若想全殲解放軍艦隊,光是AGM-158C這一種昂貴的反艦導彈,就可能要消耗2200枚,成本高達66億美元。
更要命的是后勤。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兵推結果更讓人心驚:一旦中國開啟全民動員,用數不清的民船、漁船襲擾美軍漫長的補給線,美軍在第三島鏈的后勤生存率,可能暴跌到區區17%。
因此,在消耗戰里,時間的天平會慢慢向中國傾斜,拖得越久,美國的優勢就被稀釋得越厲害。那么,讓美軍后勤生存率驟降的底氣何在?那股被俄羅斯媒體稱為“神秘力量”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底牌,藏在工廠車間和漁船里。
答案就寫在中國的《國防動員法》里,也寫在中國“世界工廠”的身份上。中國有近5.7億的適齡勞動人口,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更有超過5700萬的退役軍人,是現役軍隊數量的二十多倍。
但更可怕的,是中國無與倫比的工業產能。全球制造業增加值,中國獨占近32%,而在造船業這個與跨海作戰息息相關的領域,中國更是吃下了全球近68%的市場份額,堪稱巨無霸。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上海的船廠,可以像下餃子一樣,同時開工建造數艘075型兩棲攻擊艦。意味著東莞這樣的工業城市,一個月就能爆發出生產三萬架軍用無人機的恐怖產能。
戰爭一旦打響,無數民用滾裝船可以迅速改裝成登陸艦和運輸艦。無數漁船,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近海的偵察哨,甚至是發動狼群襲擾的攻擊平臺。這,就是那17%背后的邏輯。
當“世界工廠”按下戰爭的按鈕。
將民間力量融入國防體系,并非中國的獨創,二戰時,美國啟動“自由輪”計劃,在短短幾年內造出數千艘運輸船,用海量的物資淹沒了對手。冷戰時期,各大軍工巨頭直接參與武器研發,直到今天,美軍依然廣泛依賴民間承包商負責全球的后勤補給。
歷史早已證明,現代戰爭打到最后,拼的就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動員能力。中國自2015年正式啟動的軍民融合戰略,正是要把這種潛力系統化、最大化,它不僅僅是讓民企生產軍用物資那么簡單。
在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無人機這些前沿領域,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正在為軍隊注入全新的血液。而遍布全國的運輸網、通信設施和醫療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軍民兩用,確保戰時能無縫切換,成為支撐戰爭的堅實骨架。
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旨在將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肌體,都變成戰爭潛力的儲備池。當然,擁有強大的潛力,不等于能將它完美地轉化為戰斗力,軍民融合這盤大棋,下起來并不容易。
最直接的挑戰是協調,軍隊和民間企業的管理體系、文化氛圍截然不同,如何在分秒必爭的戰場上實現高效整合,需要一個極其強大的指揮中樞。
其次是培訓,讓一個平民去操作軍用設備,或者讓一艘民船執行軍事任務,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否則,他們非但幫不上忙,反而可能成為拖累。
最后是安全,民間設施一旦被納入軍事體系,也會立刻成為敵方的合法攻擊目標,如何保護這些脆弱但關鍵的節點,是個巨大的難題。
歸根結底,臺海地峽僅有180公里寬,雙方的遠程火力都能輕松覆蓋,沖突一旦爆發,沒有緩沖區,沒有退路,很可能瞬間就演變成一場高強度的生死決戰。
在這種環境下,后勤保障和資源調動是勝負手,民間的船隊、工廠能提供巨大幫助,但也必須直面臺灣島堅固的防御體系,以及海峽被封鎖的巨大風險。
結語
戰爭的勝負,從來不只看臺面上的棋子,真正讓人忌憚的,往往是那些對手知道你擁有,卻算不清你何時、以及如何打出的底牌。
懂得“藏拙”,讓對手看不清你的真實實力:適時亮明肌肉,讓對手知道你不好欺負。但對中國來說,無論面對誰的提挑釁,最終勝利的一定會是我們。
答案很簡單,祖輩早已給我們留下了只許勝不許敗的戰斗意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是嗎?
信息來源: 參考消息2023-03-09《俄媒:中國著力提升外交與國防能力》 央視網2019-07-24《使命、和平、改革! 三個關鍵詞讀懂《新時代的中國國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