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偉
5月6日,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在北京環球影城的過山車旁,長沙解放西的霓虹燈下......一群年輕人正將情緒價值轉化為明碼標價的商品。他們以“地陪”身份穿梭于景點與都市叢林(封面新聞)。從陪診、陪跑、陪聊到“旅游搭子”“拍照搭子”,“陪伴”已經成為一門生意,如何平衡商業邏輯與情感溫度,規避風險、保障權益,成為陪伴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數字化賦能供需匹配,社交媒體和平臺經濟打破了傳統服務的地域限制,“出租閑暇時間”成為可能。這背后,是Z世代對人際關系的重新解讀,也是數字化時代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高流動的現代社會,年輕人正用真金白銀為“情緒價值”買單,因“社交恐懼”“線下交友難”等原因購買陪伴服務,獨居青年、新手父母等群體成為核心用戶。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也讓陪診、陪護等剛需服務持續增長,專業化服務缺口巨大。
“陪伴經濟”跑得太快了!《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近30%的年輕人群體對情緒價值抱有濃厚興趣,并愿意為此進行消費。國金證券預測,2025年左右,中國的陪伴經濟的市場將達到500億元規模。“馬拉松陪跑員月入4萬元”“26歲小伙在泰山陪爬一年賺30多萬元”等話題不時沖上熱搜。
陪伴行業野蠻生長,溫情面具下的風險逐漸暴露:陪拍師盜用客戶隱私照片、陪游中途加價、陪診糾紛責任不明……某平臺調研顯示,25%的用戶遭遇過服務縮水或臨時加價,而多數糾紛因“口頭約定”陷入維權困境。陪游、陪拍等服務性質難以界定,雙方是勞務關系還是承攬合同?一旦發生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責任如何劃分?現行法律缺乏職業準入標準。
陪伴生意多數都是線上接單,平臺僅充當信息中介,對從業者資質審核流于形式。某陪拍師坦言,注冊只需上傳身份證,無需技能證明。部分“小作坊式”服務甚至繞過平臺私下交易,安全隱患更大。個別陪游服務以“搭子”之名行“擦邊”之實,某地警方曾破獲以陪玩為幌子的色情交易團伙。情感陪聊中亦存在誘導高額消費、精神控制等亂象時有發生。
“陪伴經濟”跑得太快,監管措施需要跑步跟上。 成都已發出全國首批“陪診師”證書;上海出臺《陪診服務規范》。 專家建議將陪伴服務納入《電子商務法》監管范疇,明確平臺的審核義務;建立信用評價共享機制,對違規從業者實施跨平臺封禁;推廣“服務過程錄音備案”和“一鍵報警”功能;鼓勵成立“陪伴服務協會”,制定服務合同范本,明確權責條款;推動保險公司開發“陪伴服務責任險”等。對眾多消費者而言,最好通過正規平臺交易,簽訂書面協議,明確服務內容、時長、違約責任等細節。
古人云,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是親人、朋友間的陪伴,多了親情的浪漫,少了現實的殘酷。而陪伴生意往往是陌生人之間的服務,需要市場與監管齊抓共管。唯有在制度規范中保留人性的溫度,在安全保障下尊重個性化的需求,“陪伴經濟”才能真正成為治愈現代人孤獨的一劑良方,而非滋生亂象的溫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