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創作挑戰大賽#
快過年了。
每到過年寫春聯,“家和萬事興”都是熱門的“聯辭”。
想過沒——“家和往事興”的“家”,蘊藏著多少久遠的秘密。
關于“家”,可以從社會學角度解釋,也可以從文學角度解釋,更可以從漢字本義來解釋。
應該說,漢字的“家”,凝聚著中國上古先民的極高智慧,含義深刻。在某種意義上講,社會學、文學等等對“家”的詮釋,皆基于漢字“家”之本義當中。
(小篆“家”字)
篆體的“家”,《說文》:“凥(ju)也。從宀,(jia)省聲。”
許慎說,“家”是個形聲字——“宀”為義符,省略的“豭”為聲符。
段玉裁《說文注》:“‘凥’,各本作‘居’,今正。”
他認為,不少版本的《說文》,把許慎對“家”的解釋訛為“居也”,這是不對的。
他說:“凥,處也。處,止也。”他還舉《爾雅》《左傳》《夏小正》《史記》《漢書》為例,說“家”就是“一家人”處止之所。
(甲骨文通常所見“家”字)
段玉裁是個認真做學問的大學者。關于“家”字,他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
“按,此(家)字為一大疑案。‘豭省聲’讀‘家’,學者但見從豕而已。從豕之字多矣,安見其為‘豭省聲’耶?何以不云‘叚(jia)省聲’,而迂回至此耶?”
段氏認為,“家”字形音義,屬于“一大疑案”。他說,許慎說“家”是“豭省聲”,可為什么省略后留下的是“豕”,還偏不讀“豕聲”。他說,從豕的字很多,為何許慎又從沒說是“豭省聲”?而且,“豭省聲”,怎么不留下“叚”,說“叚(jia)省聲”,還繞了一個大彎兒?
他說的太有道理。
看來,許慎的解釋站不住腳。
段氏對“家”字也做了一番解讀,其實也站不住腳,就不贅述了。
(甲骨文和郭店楚簡“家”字)(甲骨文和郭店楚簡“家”字) (甲骨文和郭店楚簡“家”字)
“家”的本義到底怎么來的?字形上有沒有變化?
這是事情的關鍵。
現在的“家”字,來源于篆體;篆體,又來源于甲骨文。
關鍵的是,甲骨文中的“家”字,還有一種寫法,上“宀”下“雙豕”。
郭店楚墓出土的戰國竹書《六德》中,“家”字,亦從“二豕”。
很可能,甲骨文“家”之本字,為“宀”下“二豕”。后簡化為上“宀”下“豕”。郭店楚簡中保留了本字的寫法,而其他更多古籍中,使用上“宀”下“豕”寫法了。
這就使得千年后的許慎,再努力也搞不清“家”這個字的起源和變化了。
(雙墩遺址出土“雙首豬”刻畫)
上“宀”下“二豕”的“家”字,包含著古人很重要的認知,這就是“陰陽易變”和“生生不息”的觀念。
距今7000年前的安徽蚌埠雙墩遺址中,出土陶器上刻畫有表現時空的圖畫,里面十多幅里畫有豬的形象,可知當時古人以豬象征北斗和天帝。
其中,刻有方向相反二豬重疊的圖畫,無疑反映的是北斗和天帝“陰陽合體”的觀念。
以“二豬”或“同體二首豬”之形象,表現北斗和天帝,又隨后頻繁出現在公元前4千紀的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及凌家灘文化遺物上。
(紅山文化“雙首豬”玉器)
文字產生后的古文獻,清晰記載了上古先民的這一觀念。
《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北斗。”
裴骃《史記集解》引孟康:“《傳》曰‘杓,斗之尾也’尾為陰,……魁,斗之首,首,陽也”。
《淮南子·天文訓》:“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
《逸周書·王會》:“區陽以鼈封,鼈封者,若彘,前后皆有首。”
《山海經》中多處說到,“并封”如彘,“前后皆有首”。
關于“陰陽易變”和“生生不息”的觀念,《易·系辭》概括的很清楚。
其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易變”,是“天地之道”,也是普遍規律。
又曰:乾坤陰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天象地形,風雨雷電,日月運行,人間男女,都是“一陰一陽”這種“道”及其變化的體現。
還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這是說,陰陽相合則有親,有親相得,則生生不息,故可以長久。陰陽相合而生成萬物,載物眾多,繁衍不已,故曰“功大”。
(凌家灘遺址出土“雙首豬”玉鷹)
至此,就可以理解,甲骨文中“家”之本字,為何是上“宀”下“二豕”了,即以十分古老的“二豕”象形“陰陽合一”,共凥(處)一個屋檐下,表示了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重要含義。
甲骨卜辭中,“家”,不僅表示“人之所凥”,還表示“先王之宗廟”,與“宗”同義,可見《拾1·7》卜辭。
這是最好的證明。
《易·革·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這是最好的反正。
#有歷史有人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