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九派新聞報道:“五一提前很久就排滿了!今年比去年好太多,整個5月排了12場。”馬上是五一假期,婚禮策劃師莎莎整個4月都在為假期做準備。她從業8年,去年經歷了一個低潮期。“結婚是件大事,去年是民間俗稱的寡婦年(全年沒有立春節氣),對婚慶行業造成了很大影響。今年是雙春年(有兩個立春),結婚的人多了很多。”她解釋。(見上面的截圖)
2024年是“無春年”,也就是在農歷甲辰龍年(2024年2月10日 - 2025年1月28日)期間沒有經歷立春節氣。具體來說,在公歷中,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這天仍然屬于農歷癸卯兔年的十二月二十五,而下一個立春則是在2025年2月3日,即農歷乙巳蛇年的正月初六。因此,在整個農歷甲辰龍年內沒有立春節氣,這樣的年份就被稱為“無春年”。
2024年1月29日光明網報道:春節將至,民間盛傳“龍年無春,是寡婦年,不宜結婚”等說法,引起網友關注熱議。針對此類傳聞,近日有網友坐不住了,在民政部官網留言,建議民政部或其它部委聯合發文,引導居民不受迷信、傳言影響,龍年正常結婚。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回應,對此將予以關注。
今年2月8日,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610.6萬對,比上一年減少157.6萬對,降幅為20.5%。
2月11日,紅星新聞發表報道稱:“2月10日,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丁金宏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2024年的回落與‘無春’習俗避諱有一定關系,2025年的結婚登記數很可能會從去年因習俗避諱帶來的低點小幅反彈。“
2025年(或者說乙巳蛇年)在農歷中是一個雙春年。這意味著在這一年里,根據農歷計算,會出現兩個立春節氣。這種情況發生是因為農歷與公歷之間的差異以及為了協調這兩種歷法而設置的閏月機制。具體來說,2025年的第一個立春是在農歷正月初六(公歷2月3日),而第二個立春則會出現在農歷臘月十七(即公歷2026年2月4日)。在傳統文化中,雙春年通常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著“好事成雙”,寓意著加倍的生機與希望,并且被認為對農業生產和婚姻等都有積極的影響。
不久前,民政部發布《2025年1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81萬對,同比減少15.9萬對。
既然2025年是雙春年,為何一季度結婚登記對數仍然下降呢?歸納起來,近年來結婚登記對數下降,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年輕人數量下降。根據七普數據,我國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5億、1.78億、1.55億。
二是適婚人口男多女少。七普數據顯示,20-49歲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981萬人。
三是初婚年齡推遲。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25.75歲,女性為24歲;2020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上升到29.38歲,女性上升到27.95歲。
四是結婚成本過高,包括婚房、婚宴開支、彩禮等。我在3月10日寫過一篇文章《參加一次農村婚禮,感受到高昂的結婚成本》。
五是年輕一代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改變,不婚不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根據民政部數據,2013年中國的結婚率達到9.9‰,但到了2024年,結婚率下降到4.3‰,不到2013年的一半。
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將于5月10日起施行,其中一項修訂內容是婚姻登記不再需要提供戶口簿,并且實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
這項新政方便了那些戶籍與實際居住地不一致的人群。比如,一位云南人和一位河北人都在深圳工作,他們如果要登記結婚,過去需要分別回家鄉取戶口簿,或者郵寄過來,但如果結婚登記不需要戶口簿,就可以節省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有4.93億人處于“人戶分離”的狀態。以前結婚登記需要提供戶口簿,是為了防止重婚等問題的出現。現在婚姻登記信息已經全國聯網,所以婚姻登記不再需要戶口簿,也可以全國通辦。
有人認為,現在結婚率下降,出臺結婚登記不需要戶口簿這種措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結婚率,但結婚登記不需要戶口簿對于提高結婚率毫無幫助。
看到這種觀點,我想起過去我提出放開生育的建議時,也有網民提出的一種反對理由是,放開生育也沒人愿意生孩子,所以沒必要放開生育。我認為,不論是否能提高生育率,都應該放開生育;同樣道理,不論是否能提高結婚率,結婚登記不需要戶口簿都是一項便民措施,值得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