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航運網站gCaptain報道,2025 年 5 月 6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停止對也門胡塞武裝的空襲,聲稱對方已承諾不再襲擊中東關鍵航道。然而就在停火聲明生效數小時后,美軍 "杜魯門" 號航母傳來噩耗:一架 F/A-18 超級大黃蜂因著陸失敗墜入紅海,這是該航母在 10 天內損失的第二架同型戰機,單機造價高達 6000 萬美元。自 3 月 15 日 "粗暴騎士" 行動啟動以來,美軍已發動超 1000 次空襲,卻在停火節點遭遇裝備損失,這場耗時 53 天、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行動,能否真正為紅海航運換來持久安全?
千次空襲的 "成績單":軍事壓制與現實困境
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數據顯示,代號 "粗暴騎士" 的空襲行動日均出擊近 20 次,重點打擊胡塞武裝的導彈陣地、雷達設施和港口據點,宣稱摧毀 800 余個目標,消滅 "數百名武裝人員及多名高級指揮官"。五角大樓發言人曾在 4 月簡報會上展示衛星圖像,稱胡塞在紅海沿岸的反艦導彈發射架被 "系統性摧毀",試圖證明航運威脅已大幅降低。
胡塞武裝通過分散部署和地下工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
但現實遠比數據復雜。胡塞武裝通過分散部署和地下工事,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其無人機和導彈襲擊頻率雖從峰值的日均 3 次降至 1 次,卻轉向更隱蔽的游擊戰術。4 月 28 日的空襲誤擊也門移民中心,導致 68 人死亡的慘案,反而強化了胡塞的 "抵抗敘事",使其獲得更多民間支持。更棘手的是,胡塞對以色列的攻擊從未停止 ——5 月 5 日,一枚導彈掠過以色列本 - 古里安機場,直接引發以軍次日對薩那機場的報復性空襲,形成 "襲擊 - 反擊" 的惡性循環。
兩架戰機的沉沒:裝備損失背后的指揮困境
"杜魯門" 號航母的兩次事故暴露出美軍高強度部署下的隱患。4 月 27 日,首架大黃蜂因地勤操作失誤墜入大海,連帶拖曳車一同沉沒;5 月 6 日的事故則源于阻攔索故障,盡管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但連續損失兩架主力戰機,對這支自 2024 年 9 月起部署的航母戰斗群而言,無疑是重大士氣打擊。每架戰機的損失不僅意味著 6000 萬美元的裝備消耗,更可能導致艦載機聯隊的戰術配置出現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事故發生時,胡塞武裝正按停火協議 "評估" 美軍動向,卻被 CNN 曝光曾向航母 "試射導彈"。這種擦邊球式的挑釁,既測試美軍反應底線,也凸顯停火協議的脆弱性 —— 當美軍戰機在自家甲板頻繁出事時,胡塞完全有理由懷疑對方的持續作戰能力,進而調整戰術策略。
停火協議的 "雙重面孔":航運安全的虛假曙光
特朗普在 Oval Office 會見加拿大總理時的表態充滿戲劇色彩:"他們說別再轟炸了,我們也不襲擊你們的船,我選擇相信。" 但阿曼居間促成的協議存在致命漏洞 —— 僅約束美胡雙方直接對抗,卻未提及胡塞對以色列船只的襲擊。胡塞最高政治委員會主席馬斯哈特在協議公布后立即聲明:"對加沙的支持不會停止,所有猶太復國主義者都該躲進防空洞。" 其控制的馬西拉電視臺更持續播放向以色列發射導彈的畫面,明確傳遞 "停火不涉對以作戰" 的信號。
這種 "選擇性停火" 讓紅海航運陷入微妙境地: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暫時安全,但掛著以色列國旗或與以色列有業務關聯的船只,仍面臨隨時被襲擊的風險。數據顯示,2023 年 11 月至今,胡塞對商船的 190 次襲擊中,針對以色列目標的占比達 72%,而美軍停火令并未觸及這一核心訴求。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盡管停火消息傳出后,繞行好望角的船只數量短暫下降,但前往以色列港口的貨輪仍需申請美軍護航,航運成本并未實質性降低。
地緣政治的 "蝴蝶效應":停火背后的戰略賭博
特朗普政府的妥協背后,是多重壓力的現實考量, 人權觀察組織報告指出,美軍空襲導致 327 名平民傷亡,其中兒童占比達 28%,迫使美國不得不調整策略;此外,美國在中東的盟友 —— 卡塔爾、科威特等海灣國家明確表態支持停火,反映出阿拉伯世界對 "美式強硬" 的厭倦。
但并非所有人都對美國停火表示歡迎,以色列對美國 "單方面停火" 表示強烈不滿,在協議宣布 24 小時內連續發動兩次空襲,顯示其拒絕接受 "約束胡塞失敗" 的結果。伊朗則通過駐也門武官表態,稱停火是 "美國霸權退縮的證明",暗示將繼續支持胡塞的 "抵抗運動"。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美軍在高強度打擊后選擇妥協,可能讓沙特等盟友對美國安全承諾的可靠性產生懷疑,進而尋求與伊朗的直接對話,動搖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同盟體系。
紅海困局的破局點:軍事手段的天然局限
回顧兩年多的紅海危機,美軍的 "炮艦外交" 始終未能觸及問題核心。胡塞武裝的襲擊本質上是巴以沖突的外溢效應,只要加沙戰火不熄,其 "支持巴勒斯坦" 的政治正確就不會消失;而也門內戰的長期化,讓胡塞得以依托本土優勢開展游擊戰,美軍空襲雖能摧毀硬件設施,卻無法瓦解其意識形態動員能力。更關鍵的是,伊朗通過紅海危機成功消耗美國軍事資源,使其在波斯灣和敘利亞的部署陷入被動,形成 "以小博大" 的戰略牽制。
當前停火協議更像是各方喘息的 "戰術間歇":美軍需要修復受損裝備、調整部署節奏;胡塞需要鞏固戰場成果、爭取國際同情;阿拉伯國家需要緩解油價上漲壓力。但紅海航運的真正安全,取決于三個核心問題的解決:巴以沖突能否實現停火、也門能否建立包容性政府、美國能否平衡與伊朗的戰略競爭。在這些根本性矛盾未解的情況下,千次空襲和兩架戰機的損失,或許只是地緣政治棋盤上的短暫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