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場景不斷落地,極大改變了既有的生產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與學科建設的雙向賦能為實現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背景下,眾多高校紛紛進行學科調整,用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同濟大學就是典型代表。
其實,翻開同濟大學的“簡歷”就會發現,該校的學科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同濟共有18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材料科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化學位列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學位列全球前萬分之一。同時,學科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在U.S.News2024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學校38個學科上榜,土木工程連續多年問鼎全球第一!此外,環境工程、水資源工程、工程學等9個學科均位列全球前50名,以絕對實力闊步昂首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壯闊征途上!
即使有著如此優異的學科建設成績,同濟大學也沒有故步自封,而是緊緊把握時代脈絡,積極探索學科轉型。作為中國最早探索“人工智能+”轉型的高校之一,據了解,同濟大學所有的學科都在進行“人工智能+”的交叉升級,以求與新工科的發展相適應,在多個領域開創了具有全球示范意義的實踐路徑。
其中,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領域是同濟大學多措并舉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此前,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啟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設立全國首批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培養班,每年招收近百名人工智能領域的博士研究生。同時,以人工智能賦能,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智能規劃、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創新成果接連誕生,成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升級的典范。
而土木工程作為同濟的王牌學科,其轉型最能體現AI賦能的深度與廣度。該校土木系科也同步從原來關注建筑與基礎設施的安全、經濟,轉向關注“低碳·智能·韌性”方向發展,更加著力于前沿研究和學科交叉,不斷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邁進。
在“大交通融合發展”方面,則進一步加強在交通基礎設施、智能交通、車輛載運、高速磁浮、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努力在鐵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綜合交通領域塑造發展新優勢,讓優勢學科更加煥發新機。
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的關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戰、沖擊傳統學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雙向賦能、共謀共創、重塑體系。很顯然,同濟大學主動擁抱這種變化并借力這股“東風”扶搖直上。而這對于想要報考這一高校的學子而言,該校前瞻性的準備能夠確保掌握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體系,在未來的升學就業中搶占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