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蘭教授:孩子面黃肌瘦不愛吃飯不長個?小心這個 “隱形殺手”!
董秀蘭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中醫兒科 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定期在廣州宏韻中醫館坐診。
最近門診來了個 3 歲的小男孩,媽媽愁容滿面地說孩子越來越挑食,吃兩口就推開飯碗,體重半年沒長,小臉蠟黃蠟黃的,肚子卻鼓鼓的,睡覺還總踢被子磨牙。仔細一檢查,原來是得了?小兒疳積!這個藏在孩子脾胃里的 “隱形殺手”,正悄悄影響著無數孩子的健康。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關于小兒疳積,家長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
01這些信號一出現,警惕疳積找上門!
疳積就像埋在孩子身體里的一顆 “小炸彈”,發病初期悄無聲息,一旦爆發,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當發現孩子出現以下癥狀,可要提高警惕:吃飯像 “打仗”:食欲明顯下降,對曾經喜歡的食物也提不起興趣,甚至出現厭食、拒食的情況。“小鼓肚” 惹人憂:肚子脹鼓鼓的,摸起來硬硬的,即便沒吃多少東西,也總說肚子飽脹不舒服。面色 “黃氣” 重:孩子的臉色不再像以前那樣紅潤有光澤,而是發黃發暗,缺乏血色。睡眠不安穩:晚上睡覺翻來覆去,容易驚醒,還伴有磨牙、流口水的現象。“小毛病” 不斷:免疫力下降,三天兩頭感冒、發燒、咳嗽,身體變得特別 “嬌氣”。02疳積是怎么 “纏上” 孩子的?
小兒疳積不是突然出現的,它的形成與孩子的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喂養不當是 “罪魁禍首”:過度喂養、輔食添加過早或不當、偏愛零食甜食,導致脾胃負擔過重,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就像一輛超載的貨車,行駛起來磕磕絆絆,最終拋錨。疾病 “雪上加霜”:孩子反復生病,如感冒、腹瀉等,在生病過程中,脾胃功能受到影響,沒有及時調理恢復,也容易引發疳積。先天不足:有些孩子天生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比同齡人弱,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差,更需要家長在喂養上格外用心。03中醫妙招巧調理,趕走疳積護脾胃發現孩子有疳積癥狀,別著急!中醫有很多溫和有效的調理方法:
推拿按摩:通過按摩特定穴位,幫助孩子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比如揉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推四橫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摩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每天 10-15 分鐘,簡單又有效。食療調理:給孩子準備一些健脾開胃的食物,如山藥小米粥、山楂蘋果水、茯苓芡實粥等。這些食物既能調理脾胃,又美味可口,孩子容易接受。中藥調理: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孩子的具體癥狀,服用一些調理脾胃的中藥或中成藥,如醒脾養兒顆粒、小兒健脾散等。
兒科醫生董秀蘭,臨床經驗已經 20 多年了,如果你家孩子也有矮小,不長個的情況,可以說出來,具體給孩子看看,幫你制定科學的追高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