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2757字,閱讀時間7分鐘
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直播中,力挺了長城汽車總裁穆峰的“長城汽車打死也不做增程”,表示“長城汽車沒有規劃增程技術,未來也不可能做增程”。
雖然他沒有再強調“增程式技術是落后路線”,但也是給“增程式技術路線之爭”火上澆油。
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長安汽車副總裁、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就公開表達對“打死也不做增程”的看法:“消費者既然選擇增程,就有它的合理性,講這句話就是與市場為敵。”而他自己是搞動力技術出身,講“打死不做增程”的人不懂技術。
該話題此前也曾引發多次車企高管之間的公開辯論,很多車企評價增程式技術是“落后技術”。但就是這不少人口中的“落后技術”,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加速布局。
車企在發布會上用PPT掐架,消費者在4S店用訂單投票。這邊銷售顧問正眉飛色舞地講解“可油可電沒有續航焦慮”,那邊工程師在實驗室摔出數據:“高速油耗比燃油車還高15%!”甚至曾經嘲笑增程式是“脫褲子放屁”的歐洲車企,正在把中國品牌的增程方案拆解研究。
這就是中國新能源車市正在上演的魔幻劇情:當增程式車型以每月10萬輛的速度吞噬市場,當“落后技術”的罵聲與銷售捷報齊飛,這個行業突然變得像一場大型真人秀——所有人都知道劇本充滿矛盾,卻忍不住追更到底。
1.“落后技術”卻悶聲發大財的悖論
穆峰的強硬表態讓長城汽車最近很出圈。實際上,這也不是長城汽車第一次公開對增程式技術的“落后”發表看法了。
長城汽車CGO(當時系魏牌CEO)李瑞峰就曾怒懟華為余承東對增程式的贊美:“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共識,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增程式就是落后的,隔行如隔山,別把隨性當個性”。
圖/李瑞峰微博發文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事實上,增程式技術自呱呱墜地便深陷“技術落后”與“務實選擇”的爭議漩渦。在理想ONE熱賣之后,增程式汽車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一邊是部分車企高喊“增程式是落后技術”,另一邊卻是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把增程式捧上神壇。
車企陣營的分化折射出汽車產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增程路線之爭本質上是技術路線與市場選擇的爭鋒。
技術派認為,增程式是能量轉換的低效倒退。大眾、長城等車企認為,增程式需經歷“油→電→動能”兩次能量轉換,在中高速工況下效率損失高達15%-20%。大眾汽車前高管威德曼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評其為“脫褲子放屁”。
圖/插混研討會上威德曼評價增程技術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然而對技術派對立的市場派卻認為,增程式是用戶體驗優先的務實哲學。理想、華為問界等品牌以增程式橫掃市場,核心邏輯是“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場景適配。
北上廣深的上班族發現,增程式“大電池+小油箱”的組合,幾乎完美適配家庭生活場景:工作日純電通勤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周末跨省自駕說走就走。長途還不用排隊搶充電樁。既能解決純電續航焦慮,又能更好體驗新能源汽車的駕駛樂趣和經濟性,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市場派最有力的武器是市場數據:理想L系列月銷破3萬、問界M7橫掃中大型SUV市場、零跑C11增程版把價格打到15萬區間……2024年增程式電動車全年銷量突破120萬輛,市場占有率從2022年的3.6%迅速增至2024年的9.1%。
圖/問界M7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如果這些還不能說明問題?市場派說,那就抬頭看看,連大眾、福特這些曾經嗤之以鼻的國際巨頭也悄悄研究起了增程方案。
2.誓死不做,是技術潔癖還是戰略陽謀?
在充電基建滯后、電池技術未突破的過渡期,市場派堅定認為增程式是最穩妥的“縫合方案”,它既滿足政策對純電續航的要求,又繞開了續航焦慮。關鍵是市場的增量數據背后是車企財務報表上的真金白銀。
不贊成“打死也不做增程”的深藍汽車CEO鄧承浩也承認增程有缺陷,但他強調:全世界99%的國家都適合推增程。“中國現在的消費者認為,高端玩增程,低端玩混動,中國的道路上跑了小兩百萬的增程車。再講‘打死也不做增程’沒有意義。”
在同行紛紛擁抱增程技術的大潮中,長城汽車的態度顯得格格不入。還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長城的李瑞峰曾在回懟余承東時表示“做增程的悶聲發大財就好,大嘴何必說出來”。那問題來了——
2024年,長城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為22.8%,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主力車型哈弗猛龍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月銷量僅4000余臺,不及理想L7的十分之一。既然長城也知道做增程的都在悶聲發大財,長城為啥“打死也不做”,是和錢過不去?有技術潔癖?還是另有戰略上的考量?
圖/哈弗猛龍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在長城眼中,增程式就像瑞士軍刀——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干不專業。長城對增程式技術的否定,核心源于其技術路徑與品牌定位的深度綁定。2025年上海車展開幕首日,長城汽車的媒體采訪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瑞峰提到了長城汽車在動力領域的“泛內燃機戰略”,既用油,也用電。一方面繼續深耕內燃機,一方面把寶壓在了自研的全場景高效新能源四驅混動系統。
圖/長城新能源四驅混動系統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長城“打死不做增程”的底氣和這個混動系統關聯頗深。多元化混動技術產品、完整混動生態、圍繞場景需求的差異化布局、更符合長城硬派越野的品牌定位,所以,李瑞峰給出了答案:“長城沒有必要再去做增程。”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殘酷的現實:整個長城集團新能源滲透率僅25%,而押注增程的理想汽車已經突破70%。或許長城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當多數車企在增程式賽道貼身肉搏時,長城悄悄布局了覆蓋轎車、SUV、皮卡、重卡的混動體系。這種“全場景覆蓋”的野心,長城覺得,增程這個過渡技術無法承載。
3.你站技術派還是市場派?
在上海車展的新能源展區,兩個家庭的對話極具代表性。
試駕過理想L8的夫妻討論說,工作日純電夠用,周末自駕不焦慮,充電樁普及率提高后增程將更劃算。續航1200公里還能外放電,周末帶娃露營不用帶燃氣爐了。
圖/理想L8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而隔壁正在研究坦克的越野老炮卻嗤之以鼻:“玩沙子時電動機持續高負荷運轉,增程器發電根本供不上,去年阿拉善英雄會就有車趴窩了。”
這種認知割裂正在重塑市場格局。城市中產把增程式捧成“全能管家”——工作日用電每公里不到1毛錢,節假日說走就走不用搶充電樁。東北用戶卻發現冬天增程式的純電續航直接打七折,頻繁充放電導致電池衰減加速。高速路況下,增程式油耗比同級別燃油車高出15%的現象,也讓網約車司機直呼“省油不省錢”。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這場技術路線之爭像極了手機功能機時代的鍵盤VS觸屏大戰。諾基亞堅守物理按鍵的人性化,蘋果用觸控交互重新定義了手機。歷史沒有如果,但市場的選擇永遠殘酷而真實,在充電基建尚未完善、電池技術仍未里程碑突破的過渡期,愿意俯身做“技術縫合怪”的車企,反而最能抓住新能源時代的紅利。
至于長城的選擇是對是錯?當越野老炮們開著坦克沖上好漢坡,當理想車主帶著全家穿越318國道,當華為ADS3.0讓增程式汽車自己尋找充電樁——技術的勝負,終究要交給每一個方向盤后的笑容來裁決。
圖/華為ADS3.0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而這場戰爭中真正的贏家,或許既不是高舉技術大旗的“孤勇者”,也不是瘋狂收割市場的“端水大師”,而是那些在展廳里反復對比參數、在試駕路上眉頭緊鎖、最終用錢包投票的普通人。他們用最原始的生存智慧,給所有車企上了一課:在汽車從機械產品進化為電子消費品的路上,誰把用戶當成“人”而不是“數據”,誰才能真正踩中時代的油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