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這件事,可以很專業;但賣車這件事,不能只活在自己的邏輯里。你得知道,消費者怎么想、怎么判斷、怎么做選擇。誰能在兩種思維之間找到平衡,誰就有可能贏。
長城汽車,是這方面最值得講的一個例子。因為它曾經最軸,最喜歡講技術細節,也最容易把人說暈。可現在,它突然開竅了。說話開始有鉤子、有立場,還能讓人聽得懂。
就像車展前夕“打死也不做增程”這句話,一開始很多人以為只是情緒,沒想到傳播得這么快、影響這么大。但它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話說得猛”,而是它背后藏著的改變,說話變得更直接,表達更有策略,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
這就像劉震云那本書《一句頂一萬句》,看似只是一句話,實則重新建立了用戶對Hi4的理解,也重新激活了市場對長城的認知。比如沒人再去圍著坦克問“越野能力強不強”、“插混靠不靠譜”,該買的照樣買,4月前三周一共賣了4000輛,最后一周直接拉到6000輛。
你以為它變了,其實它什么都沒變;你以為它沒變,其實它很多都變了。長城能按照自己的產銷體系做自己的車,那也就能用一句“打死也不做增程”,讓消費者重新理解Hi4。
01
講一萬遍Hi4不如說一句不做增程
沒講結構、沒講效率,直接扔出一句 “長城汽車打死也不做增程”,但瞬間出圈,成為從車展直到此時仍在發酵的話題。
為什么?回答我!
因為一句話比一大堆配置表更容易進入大腦。
在技術層面,增程并不是不能做。它是通過發動機給電池充電,再由電機驅動車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續航焦慮”,但也引入了系統效率低、結構復雜、后期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對于用戶來說,這套結構聽起來合理,但用起來卻不一定劃算。而對于車企來說,是否做增程,其實就是“要不要妥協”的選擇。
長城沒有用PPT來解釋不做增程的邏輯,也沒有用工程師講一通三電架構,而是換了一種方式,把所有解釋壓縮成一句話。
不再碎片化地回答問題,而是用一句話解釋你的所有問題。把該用技術參數講的事,用一句能傳播、能搜索、能記住的話講完了。
這句話的傳播效率遠高于任何技術說明。它不是在比“誰的增程更好”,而是在表達“我們根本不需要增程”。從傳播策略角度看,這是典型的“態度先行”打法。技術解釋可以后置,但用戶心智必須先占位。
你可以不懂Hi4是怎么工作的,但你一定會記住:這家公司不做增程。
換句話說,長城不去參與“誰增程做得好”的競賽,而是直接否定這條賽道的必要性。這是一次從“技術說明”轉向“價值立場”的傳播轉型。立場清晰、態度明確,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表達能力。
“Hi4”百度指數
所以,“打死也不做增程”更像是一個入口,讓那些原本對技術無感的消費者,主動去搜索Hi4是什么、混聯和增程有啥區別。而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的技術能力和產品架構,才真正進入了用戶認知。
這才是現在傳播環境下的“科技表達”,不堆術語,而是講得明白、講得出去、還能講得回來。
02
全面AI的語境中,更加強調的是認知
傳統傳播的邏輯是什么?品牌說一句,用戶聽一句;有幾個賣點,就一個個講清楚。
聽起來挺穩挺線性,但現在這種策略基本失效了。尤其在AI搜索全面介入的內容中,大家不相信你說的,更相信自己查到的。
這也是“打死不做增程”這句話真正聰明的地方,它是一個搜索入口,無論是好奇、圍繞,還是抨擊、否定,都激起了觀眾的欲望。
長城沒在原地講清楚Hi4,而是故意留下一個“知識空白”:你說不做增程,那你做什么?為什么?和別人有啥不一樣?這時候,用戶開始搜索。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想知道。搜索Hi4、看混聯原理、對比技術架構……這些本來需要品牌主動“科普”的事情,反而通過一句話,引導用戶自己完成。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 “認知驅動傳播”的模式。
今天的用戶對信息有兩個特征:一是“知道得多,但理解得淺”,二是“敢評論,但不一定懂”。
這并不是貶義,而是信息時代的普遍現象。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品牌就越不能把所有答案都講清楚,因為你講得越細,用戶越沒興趣。你不如把問題拋出來,讓用戶自己去找答案。
而AI技術的發展,恰好提供了這種自主建構認知的條件。不管是通過豆包、百度、抖音搜索,還是AI助手問答,用戶只要產生好奇心,就能迅速形成一套對品牌的畫像。畫像一旦建立,就很難被推翻。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一句“打死不做增程”,能引起一連串傳播化學反應。
更進一步講,這種策略的關鍵點在于,傳播的目標不再是“讓人知道”,而是“讓人想知道”。技術參數、架構圖、原理介紹都還在,但它們被放在用戶主動搜索的后面,而不是一開始就塞給用戶。
所謂“懂AI傳播”,正是看誰的表達能成為AI的引子。當大家因為“打死也不做增程”而好奇去搜索時,并不會空手而歸。
他們會很快發現,長城早就構建了自己的混動技術體系。比如,他們會看到二代哈弗梟龍MAX搭載的智能后橋解耦系統以及50:50前后軸荷平衡、饋電油耗4.2L;還有在MPV高山上的Hi4是如何解決“饋電就廢”的問題;更進一步,順著Hi4搜索鏈條,大家還能發現長城在越野領域的混動技術,包括強越野的Hi4-T和泛越野Hi4-Z,也同時能看到9HAT、多擋DHT、發動機直驅等技術標簽。
說到底,AI語境中講故事的能力沒變,反倒是聽故事的方式變了。
03
說人話做自己,長城成了體系化傳播的模板
“打死不做增程”,如果只有一次曝光、一次轉發,那它只是情緒;但如果有節奏、有態度地持續推進,那它就是一次體系化傳播。
長城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喊完這句話就退場,而是從多個層級、多個角色、多個渠道,把這句話變成了一場長期表達的開場白。
在車展前夕的發布會上,總裁穆峰表態;上海車展中,首席增長官李瑞峰站出來講Hi4的技術邏輯;接下來,董事長魏建軍在五一直播中回應網友提問,補上情緒底牌:“雖然不是我說的,但我支持。”
你很少能看到一個話題,從企業高層到創始人全員“接力發聲”,還做到語氣不同、但態度一致。這就是長城內部對技術路徑、傳播語氣和品牌定位的高度統一。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看到長城用接地氣的方式和大家互動,這次魏建軍在直播間隙中拆解“為啥不做增程”,沒有稿子、沒有背詞,講的就是“我怎么想的、我怎么做的”。
過去,企業說話的姿態是“告訴你我多厲害”;現在,長城的姿態是“我就是這樣想的,你覺得有道理,就來看看”。
這就是“去爹味兒”的傳播,從同理心出發,不端著。一位營銷學專家向汽車十三行表示,這種不裝、不演、真實、持續的表達方式,反而更容易獲得用戶信任。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長城這次傳播沒有打亂自己的產品節奏。從摩卡、高山到哈弗梟龍,全系保持混聯路線。這說明,傳播上的銳度,并不影響產品上的穩定性。
該發的車照發,該上的技術照上,傳播只是給產品鋪了更好的一層用戶認知。
所以,別看薄了“長城汽車打死也不做增程”這句話,從技術到話術,再到節奏,這三樣拼在一起,才能形成今天這樣一場完整的表達。長城這次去爹味,為的就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選擇當一個讓人愿意聽他說話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